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它是数运算的深化与提升,是对学生运算能力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过程为:第一步用阿尔-花拉子米的《对消与还原》引入课题。第二步,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体会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三步,通过“思考”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作用。第四步,通过例1掌握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由数学史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问题1的探究、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3、通过例1规范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二、不足之处

1.对课本“思考”内容处理不到位。没有使学生认识到合并同类项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的更简单,接近“x=a”的形式。

2.教学过程中,对问题1处理时没有强调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

3.同类项有两类,即:未知数的一次项和常数项,强调的不够。

三、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不细心出错。有的学生计算时,急于求成,粗枝大叶,导致计算错误,计算能力不达标。

2.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如“3x=6”,有的学生算成1x=2,忽略未知数系数为“1”时可省略。有的学生最后算成“2=x”,书写格式不规范。

3.对计算器有依赖性。经常大量使用计算器,降低了口算、笔算能力。

四、提高计算能力的几点思考

1.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切忌粗枝大叶、急于求成。

2.重视解题过程的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合理的使用计算器,提高口算、笔算能力。

4.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解题技巧,减少计算量,降低出错率。


反思二: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在解题过程中,书写理由太费劲,移项的出现使得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和解法,但是移项实际上就是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两边同加伙同减同一个代数式,所的结果仍然是等式)的另一种说法,因而移项概念的得出与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在前置自学中设计了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几个题目,并让学生课间做到黑板上,为学生自主探究移项概念做好了铺垫工作;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的应用,因而我又设计了几个巩固移项概念的题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对移项的概念和法则加深理解和应用;然后自学课本例题,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算理,并加以巩固应用,让学生体会出解题步骤的简洁性并通过达标测试中的应用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我在设计问题时,本想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最后在学习完解一元一次方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设计,因而对于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做得还不够好。


反思三: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流程:先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从而引出了移项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利用移项的方法来解方程,当然今天是第一次接触这部分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较,可轻易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讲解完成后,进一步给出了练一练的几个方程,让学生动手去做;仔细观察学生的练习过程,出现了很多困难。

总结一下,学生做题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比较常见的情况:①含未知数的项不知道如何处理;②移项没有变号;③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①、②两种情况出现最多);针对以上情况,利用课堂时间,先让有困难的学生说一下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找出错误并加以解决,这样更能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进步。再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进行了小结,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解方程的掌握仍浮于表面,课堂上有针对的练习做得太少,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第一,解题中部分同学仍采用原来的等式性质进行,没有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从等式性质引伸出来的,而不是等式性质的简单重复;第二,移项时符号还是一个大问题:移项时,有的是忘记改变符号,而有的是根本就没有要改变符号的概念,虽则在课堂上我特别作了强调,但少数学生没有听进去,没有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也就是解方程过程中的移项变号问题,既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那一定是在教学中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我反复思考,认为:虽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了,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移项变号的法则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其概念,而应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练习,教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掌握好这一知识点。所以总的来说,这课堂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首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备课就是备学生,要充分朝学生方面考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题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探讨和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再者,要有针对性地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其巩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想:对于本堂课没有完成的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解决,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充分把握好课堂45分钟,向课堂要教学质量,要效果。


反思四: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一、解方程学生在5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学生已有的解方程的经验是以算式的方式即找出被减数,减数,差.加数,另一个加数,和,被除数,除数,商等哪一个未知进而利用公式来进行解答的.而现在我们是要深入学习方程,并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方程作铺垫.所以,我们是在学好等式的基本性质之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简,系数化为1来解方程,学生能从理论上理解解方程的原理。在讲解解法时,我们采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方法让学生牢牢掌握好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在练习中也表明了学生这一知识点学得比较好

二、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在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在课堂练习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学生能够比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解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先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而总结出移项在解方程中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由于今天是第一次接触此内容,所以在方程的选择上,都是移项后,同类项的合并比较简单,与前一节内容相比,学生可感受到这种解法的简洁性。之后通过适当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本节内容,并让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利用“移项”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1:38:03 | 只看该作者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2)

“等式基本性质”两种方法的优劣。通过观察学生在板演和课堂练习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移项没有变号”和“没移动的项也改变了符号”的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先让有问题的学生谈谈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再使用“一帮一”的做法帮助解决,效果良好,今后在其他课时也可适当使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为学生补充一些较简单的应用题由学生们自己讨论研究,再由学生们自己完成讲解过程,大大加强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效果还算不错,但有的学生仍然还存在着移项时没变号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今后可尝试在讲合并同类项的内容时,强调“多项式中的项应包含它前面的符号”这一知识点,并加大此内容的练习量,从而有效提高这部分内容的过关率。


反思五: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1、本堂课是在利用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规步骤,使解题更趋合理、简洁。因此在设计复习题时有意为后面做铺垫,一题多用。

2、合并同类项起到化简的作用,把含有未知数x的项合并成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移项使方程中含未知数x的项归到方程的同一边(一般在左边),不含x的项即常数项归到方程的另一边(右边),这样就可以通过合并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再将系数化为1,从而得到方程的解x=m,m为常数。整个过程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

3、在练习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铭记要移项首先要变号(变号移项),并知道它的依据,加深对变号的理解。

4、本堂课如果前面能更紧一些,最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小结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5-16 21:17 , Processed in 0.17424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