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0: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作为初中几何学习的起始课,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成功完成了几何知识从小学到初中的第一个过渡。但由于本人准备不够充分,初一学生缺乏上公开课的经验,这节课上的比较紧张,所以效果离本来自己预期的效果还是有点差距。下面我就自己的感觉和听课老师给我这节课的宝贵意见,从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以及新的设想三方面对课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做个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老师在引入柱体概念的时候,学生找的棱柱的共同点,找了四个,回答的还是很精彩的,其中一个孩子回答到“他们的各个面都是平面”,另一个学生回答到“它的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多边形”。但当时可能是由于紧张,我没有接着把学生猜想“粉笔是不是圆柱体”具体分析一下,个人认为很遗憾。所以我只能在练习中的圆台具体的补充介绍了。

2、淡化了概念(如棱柱和棱锥),重点突出。

3、课件制作中能突出重点,图片和实际联系很大,学生反响很好。特别是引入两个小玩偶的对话部分和立体图形的旋转,能很好的为课件服务,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探索的兴趣。

4、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立体图形,然后把它做成组合体,说一句话:学生的语言很好,也很有趣。(从捏橡皮泥开始是本节课的高潮)下面是我摘录下四组代表的发言:a、我们用圆柱、棱柱、圆锥、球体制作篱笆、小屋、绿树组成了迷人的乡村。b、我们用圆锥、球体、四棱柱、圆柱做了我们温馨的家。c、我们一组有球体、圆锥和三棱锥做成了愤怒的小鸟。d、我们一组有球体、圆锥和圆柱做成了一份蔬菜大餐。从这些例子看,可以完全相信学生。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

本节课的不足:

1、课件方面,立体图形的三维有个别不是太清楚(如例克里姆林宫的立体图形就看不太清楚)。同时在讲分类前展示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何变成数学中规范的立体图形,从而让学生熟悉他们的特点这个课件是好的,但图形种类太少(只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还可以加些圆锥和棱锥等图形)。

2、在柱体的分类里可以先讲圆柱(学生熟悉的),再根据他们的不同得出棱柱的概念,可能更清楚。在讲棱的概念时,有含糊不清。棱是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所以圆柱是没有棱的。

3、两个小人引入后,设了个悬念(三棱柱的名称)很好,可是等讲完了概念,没有重新回到刚才的小人,让学生的思维能前后联系,把悬念弄清楚,有始有终。

4、教师的语言再精炼自然一些。

设想和改进:

1、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通过与学生共同认识、探讨这些图片有些是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箱子、蜡烛、橙子、汽车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后,再请学生欣赏了非常熟悉的海口城建新面貌,让学生在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时再次熟悉身边各种立体图形,在教学过程穿插一些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希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

2、熟悉了分类后,使得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展示介绍他们搜集的实物。有生活用品、家中的装饰品、玩具、包装盒等。看学生能否从实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且能否准确的分类。


反思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全新思维,创新性人才,而这种人才是靠教育培养的,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只是把学生作为"受体",强加地把所有东西都填装进去,这就难以开拓学生思维,挖掘他们的潜力,课改正是要改变这一点,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实践。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三大特色:

1、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3、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安排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通过实践,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从而立志学好数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反思三: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是七年级数学的起始课,能否较快地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桂林市十六中尹红老师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适合七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年龄特征。虽然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小学已有所接触,且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但教师能很好地挖掘教材,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欣赏数学。

2.各教学环节有一定特色,较深刻地领会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标准》的理念落到了实处。以观察室、活动室、竞赛室等形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设计意图上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

3.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循序渐进,教学活动组织有序。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将简单图形逐步过渡到复杂图形,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分解为数学中的基本图形,教师都作了很好的处理。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参与量较大,但老师都能较好地组织调控,使教学的实效有了明显的提高。

4.有效落实“双基”,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该课既开展了有效的活动,同时通过画图、几何体分类,使这堂课成为真正意义的数学课,而并非活动课。

5.渗透激励机制,鼓励成功与发展。好奇是兴趣的源泉,而成功的喜悦则是保持兴趣的动力。通过竞赛室的活动以及训练室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参与竞争,展示自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增加数学知识的储备,巩固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虽有一些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位初涉教坛的教师来说已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尹红老师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精彩的教学案例。


反思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近几年我们学校进行作业教案检查时,提得最响的一个就是课后要写教学反思。回想一下,当时真不知道该以何处为落脚点去写教学反思。心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1:26:57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2)

可能和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的日记差不多吧。虽然有时也会有感悟和灵感闪现,但没有捕捉意识,没有记下来去积累,去优化自己的教学。现在我观看学习过本章节的视频和文字资料后才明白,教学反思是对自己教学理念、方法、心态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梳理、改进、优化,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自己。

静下心来回忆自己的教育历程:06年带七(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拿到手中翻开一看,开课第一节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二页都是彩图,第三页是“议一议”和几个立体几何图形,这不太简单了嘛!于是就拿起课本、茶杯、粉笔、乒乓球手边现有的几个物品,给学生们说我们今后要学习这几种立体几何图形,要求学生们会分类,绘画图形,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这节课。现在反思一下我当时的做法,我意识到那节课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亮点,不足之处比比皆是:1、学生观察物品仅仅限于课本,不够丰富而直观;2、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过的这几种几何图形的这个过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同时我对本节课重视不够。

2010年秋我又带一班七年级的课,经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几年知识的积累,我又精心设计教案和制作课件,同样是《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课下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到收获颇大。

一.搜索焦点,插入兴趣,牵引学生目光

本节课是七年级数学起始课,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内容加深了,丰富了。为了能较快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搜集到的学生的兴趣焦点,在制作课件时我设计了观察屋,竞赛场,训练屋,探索屋,其中穿插了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一些卡通人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

二.培养能力,渗透德育。

在观察屋和竞赛场中,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和比赛,有的学生还画了许多有创意的立体图形(比如:圆锥体的冰激凌,圆柱体的茶杯等),我给他们充分的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在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特别是探究屋这个设计环节,因为学生多喜欢小动物,我从中引发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渗透了德育。

三.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在竞赛屋即分组比赛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棱柱、圆柱、圆锥等例子时,时间不够充分。

(2)在训练室给几何体分类时,当问题抛出之后,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茫然没头绪。现在想来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接触过几何体分类,所以不知从什么角度思考,这应该是一大失误之处。如果提前说明一个分类标准,效果会好些。


反思五: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开始先让学生回忆小学学过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再让学生通过实物认识更多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然后慢慢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学习当中,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让他们初步体会几何的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件中我设计了观察、活动、竞赛、训练和探究等五大模块,其中穿插许多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片和卡通人物,使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好,这不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1.寻找教材以外的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的拓展同学们的思维,去寻找教材以外的资源。比如在上这节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搜集、整理一些生活中有规则的物体,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人人都能参与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理解。

老师出示一幢建筑物,让学生找出图中包含有哪些立体图形,同学们通过寻找,体会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3.动手制作模型,体会立体图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力发言的,大胆的提出自己对题目或概念的理解。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大大地锻炼了学生交流的能力,加深了对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做到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地有力结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来加深对概念内容的理解,既不死记硬背,又能完全体会到问题的精髓,让学生感受到做数学主人的乐趣。

这节课我自己感到不足的是:
  
(1)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识图能力,但是画图能力还是很欠缺。比如,画图时不知道怎样表现立体图形,只能画平面的,这让我意识到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多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规范作图,并教授一些立体图形的画法。
  
(2)当我提出问题:“你们能将我们今天学习到这些立体图形分类吗?”学生感到一些迷惑和茫然,很久也没有头绪。此时我才意识到过去他们从没有接触过几何体的分类,所以他们不知道从什么角度思考,这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若在教学中指出“按平面和曲面分类(或者按柱、锥、球分类)”的话,效果就会好多了。
  
(3)这节课设计的活动较多,时间很紧,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所以他们对此并不陌生,在课前就可以布置他们回去动手制作学过的几何体,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生活中的几何体,这样在活动室这个环节就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说了,在训练室和探究室环节的时间也更充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5-4 09:54 , Processed in 0.39144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