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拣麦穗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 10: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拣麦穗教学反思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我非常喜欢。上课之前,我参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但发现大多雷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个点上,我总觉得不能体现文本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我又找了一些对作品解读的资料来看,最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捕捉体味作品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层解读文中“梦想”的内涵,探讨悲剧的“人性”主题;2、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3、品味作品的语言,借鉴文章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叙述语调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上。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接着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小组合作),先解读农村姑娘的“梦”,后解读“我”的“梦”,再比较农村姑娘的梦和“我”的梦有何异同,探究童年的梦想对于人生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伤和惆怅?最后重点选取两个片段鉴赏作品语言。结尾的拓展部分考虑到本文风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时选取了一首课外的风格相近的小诗来辅助阅读,并且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进行阅读的延伸,在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用时两个课时,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当然,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
  
散文的美还在于语言的美,而语言的美与情感的美又是紧密相联的,所以教学设计中把鉴赏语言也作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品味语言来升华感情,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反思二:拣麦穗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喜欢读张洁的作品,喜欢她作品中流淌着的纯真朴实的情感,初次上《拣麦穗》这篇课文时,我做了认真的准备,我很想把它讲好。可惜结果不能如我愿,学生对于作品理解比较粗浅,不能深入理解作者心灵的渴望,以致课堂上更多的是无知的笑声而缺乏深层次的思考。过后我仔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程序设计不够合理,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路,我先讲了姑娘们如何追求梦想以及梦想的破灭和破灭后的麻木,然后再了解“我”小时候的梦想,让学生抓住细节分析“我”的形象以及老汉的形象,在讲的过程中,对于每个细节我都讲的很详细,但学生似乎觉得深奥,他们更多的是感觉到小女孩相当可笑。这让我很痛苦。

今年我第二次教这篇文章,我不想用我原先的教案和课件了,我让学生了解了文章写了谁的梦想之后,我就直接问学生:“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抓住细节分析,然后我再让学生找出“我”喜欢老汉的若干原因,接着再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我”的形象特征,最后再让学生阅读写姑娘们的梦想部分,体会作者安排这一部分的意图,结合文章结尾老汉死了之后“我”的反应,让学生明白张洁这篇文章要表达的意图。这样调整后,我觉得这节课我上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动起脑了,无知的笑声也少了。我的目的达到了。

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启发,备课时在解读透教材之后,找准切入点,安排好教学程序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程序的简单调整,这节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反思三:拣麦穗教学反思

1、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有了这条主根作为依托,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这一支撑,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环节实施和课堂运作中,我觉得教师不能只追求课堂形式上的活跃,只满足于口头上热闹愉悦的“来言去语”,而是要想方设法将文本的学习体验落到实处。在本课设计中,本人结合学科个性、文本特点、学生实际,本着“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则,将文本学习“物化”为一个“艺术人生”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完善自我,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这是比较丰富的生成、体验与积累,这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3、现代接受理论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课文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等待你去把它开掘出来。教学过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拟采用对话教学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及其他相关文本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在老师的延缓评价与真诚期待下,学生们凭着经验、体验、同伴的启示,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对某一问题便能作出有个性的且有依据的解读与理解,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这就是对话教学策略所追求的效果。   

总之,课堂设计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但这也成了我们永远追寻的缘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5-26 00:46 , Processed in 0.16677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