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德育]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16:0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基于此,笔者于2003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之子课题“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已通过鉴定。现结合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相关情况做一阐述。希望引起开展该项活动人员的关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水平。
  
  一、论证: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肩负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却长期处于缺乏重视、缺乏引领、缺乏指导状态,班主任工作盲目随意,费力不小,效果寥寥。这种困境不禁引得一些关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员地追问,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实际效果?
  
  (一)对传统德育之反思
  
  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既有传统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编排上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德育途径与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的原因。
  
  传统德育忽视了德育源自生活与实践的原则。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生活,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到亲身体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因此,传统德育忽视德育的实践性特质导致了德育的僵化与机械教条,也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因循守旧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践行德育实践性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关于道德认知与发展及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中,20世纪60年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置于真情实景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决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与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尔伯格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们要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德育的实践与活动环节的训练。毫无疑问,建设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加强德育实践与活动环节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景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与传统的主题班(队)会也是有区别的。主题班(队)会大多是根据班级需要,班主任针对班级当前出现的不良问题或现象为纠偏正错教育学生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应急性”特点。因为是“会”,它远不如“课”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认为德育活动课是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效果更明显、组织形式更严谨的主题班队会。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教育性、创生性、实践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二、写实: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长期以来,笔者及课题组不仅对德育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与提升,而且还成功组织了两届全市德育工作研讨会(都有德育活动课的展示活动)和两届全市德育活动精品课比赛,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扎实的宣传与推广。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活动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关于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课题组主要从德育活动课的选题、设计、实施、模式及评价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一)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首先,德育活动课的主题要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计划,联系班级工作实际来确定。其次,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都应按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来确立或延伸。要避免随意性,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从德育内容方面选择主题
  
  一般认为,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根据德育内容及其各自地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建设颁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以及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等,有目的有重点的确定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只要定一个角度,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就能设计和组织起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活动课。(  )笔者主持的课题组根据德育内容首先确定了亲情、爱心、诚信、合作、理想、成功与环保等德育活动课题,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发表后,又增加了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几个课题。通过开展以上述课题为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2.从重大节日、纪念日方面选择主题
  
  一年中有很多节日、纪念日,这些节日、纪念日的设定,本意正在于用节日、纪念日的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由此弘扬这种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从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提取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既可当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又是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取之不竭的生动教材。
  
  (二)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
  
  科学选题之后,进入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阶段。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准备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设计
  
  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三性”,即目标的针对性、指向的适切性、过程的隐蔽性等大的原则和方向。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无疑是设计的核心部分。
  
  (1)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德育活动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根据“近”、“小”、“实”、“亲”四原则,本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素材或活动中遴选出可供使用的教学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或活动)的遴选和对其使用的问题。其中,“选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在德育活动课的材料筛选中,要坚持“近”、“小”、“实”、“亲”四原则。“近”,就是材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材料要从小事着眼,从小处入手;“实”,就是材料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亲”,就是材料要亲切感人,可亲可信。
  
  笔者通过德育活动课观摩发现,“近、小、实、亲”四原则体现好的,就能呈现给学生亲切感人的故事或活动,打动学生的心扉,就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收效寥寥。比如,我市实验小学燕全欣老师曾在2006年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成功执教了一节德育活动示范课——《爸爸妈妈的爱》,课堂材料的选取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见设计思路图“材料”栏)。同时,这堂课在全部示范课中也是被评为最成功的。
  
  (2)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合理的组织?这里就有个顺序和思路的问题。
  
  按照“近小实亲”原则筛选出的材料或活动,根据什么顺序贯穿呢(纵向的问题)?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按照什么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呢(横向的问题)?笔者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课堂,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材料或活动的组织顺序(纵向的问题)按“近→远”、“一般→个别”最为恰当;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外化为个人实际行动的总体思路(横向的问题)以“体验→感悟→落实”为主线最为合适。(  )这样才能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较好地解决“过程的隐蔽性”这一问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落实是目的。教师在具体备课时,应通过设置情景或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体验催生感悟,再在学生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对德育活动课课堂设计这一有效探索也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上面所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设计意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材料组织顺序“近→远”、“一般→个别”,活动过程贯穿了“体验→感悟→落实”这一主线。通过设置亲情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父母的爱(体验阶段),然后唤起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悟阶段),最后学生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落实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确实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隐蔽性”教育效果。根据课堂实录现把主要设计思路及内容梳理如下:(请点击以下文件附件浏览:
  
  点击浏览该文件)
  
  2.准备
  
  德育活动课方案设计好之后,便进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细致,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准备工作分思想和物质准备两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是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如有关活动内容的准备,包括诗歌朗诵、相声、小品的编写、歌曲的选定等等。物质准备主要指活动所需物品的准备,如场地材料布置、版面设计,有舞蹈、小品表演内容,还应准备好服装道具、乐器和音带等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定时、定人负责督促检查,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细致到位。
  
  设计准备、组织指导得当的德育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还能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增长其智慧与才干。
  
  (三)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
  
  德育活动课在完成设计和准备过程之后,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组织实施这个环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也就决定于实施的成功与否。为了保证活动课的正常性实施,保证活动课取得成功,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再次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如有的教师曾发现拷贝到电脑桌面上的课件突然打不开了,小品道具忘带了,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紧急处理。
  
  2.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冷静处理、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
  
  3.活动体验要充分,不要怕耽误时间,切忌半途而废;学生的感悟要深刻,教师要因势利导,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切忌不深不透;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有针对性,切记漫无边际,夸夸其谈。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在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展示实施过程中,针对理解父母异样的爱的环节时,对待父母让孩子课外补习、生活学习上严格要求(甚至个别家长打骂孩子)问题曾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家长都是不对的,必须改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有的同学认为家长让孩子进学习班及各方面严格要求是为了孩子以后好,严“师”出高徒,感激之情表露无遗;三是有的同学认为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出现误解时可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之情旗帜鲜明。出现这种局面时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消除对家长的误解,冰释父(母)子紧张关系,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的育人功能。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智慧。下面是该课此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有很多同学都觉得爸爸妈妈跟自己有代沟,不愿意跟他们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让你认为不对的事情?
  
  生1:我妈妈每个星期六都让我去学书法,星期天又让我去学英语,周二、周四又让我学二胡,弄得我都快累死了,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
  
  生2:有时候,我和表妹争东西,不管谁有理,爸爸妈妈总是训我。
  
  生3:我特别喜欢上网,下课后总是背着家长偷偷去打游戏。爸爸发现后不但严厉的责骂我,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事情,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4:我也参加了很多学习班,可我并不觉得妈妈做的不对。比如,妈妈让我学英语,我觉得是为我好,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通过参加补习班,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我挺感谢妈妈的。
  
  生5:其实,爸爸妈妈让我们参加学习班,他们的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有时候,确实弄得我们很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父母谈谈,可以告诉他们喜欢学什么。
  
  生6:和表妹争东西爸爸批评你是正确的。第一,爸爸跟你亲,才会说你;第二,你是哥哥,原本内就应该让着表妹,爸爸说你有助于你的成长。
  
  生7:我觉得孩子上网爸爸打他是对的,是为了让他记住,给他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生8:我认为孩子偷着上网打游戏是不对的,但是爸爸不能打人。所以,孩子应该跟他的父亲谈谈,告诉他自己可以改,但请爸爸不要再打自己了。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谢谢你们的精彩的发言!(鼓掌)我们要理解父母,正确看待家长的批评。
  
  孩子们,现在你们懂了吗?不仅宽容是爱,怜惜是爱,其实唠叨,甚至责骂也包含了父母的殷殷深情,也是一种爱啊!
  
  (四)德育活动课的模式
  
  一般来说,德育活动课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或形式):(1)讨论探究式;(2)辩论明理式;(3)情感体验式;(4)情景模拟式;(5)角色扮演式;(6)演讲报告式;(7)审美鉴赏式;(8)文艺表演式;(9)知识竞赛式;(10)展示交流式;(11)网上互动式;(12)调查访谈式;(13)参观考察式;(14)社会实践式;(15)综合活动式等。
  
  但是,对于德育活动课模式进行准确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某一节课很难说它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因为一堂高质高效的德育活动课需要教师站在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学生共同感悟,体验德育的魅力,享受德育带来的乐趣,诠释德育深邃的内涵,以尽可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铸炼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活动课实效。如《爸爸妈妈的爱》一课就采用了讨论探究、辩论明理、情感体验、展示交流、调查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课堂教育实效不言而喻。
  
  (五)德育活动课的评价
  
  这里有两方面的评价问题,一是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与改进提高,二是学校对开展德育活动课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讲完课之后收集学生或参加活动的来宾反馈的信息。对于一节德育活动课,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对它的教育作用也不要估计过高,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也不可能靠一节或几节德育活动课而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对一节课应实事求是地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便改进提高。
  
  对于第二方面的评价,要求学校对德育活动课建立扎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德育处(或政教处)除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出校本德育教材(或材料)之外,更重要的任务即督促班主任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校本活动计划,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的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机制来促进和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德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备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所付出的精力远远大于一般学科,因此在计算课时上建议按一比二计算(即上一节德育活动课相当于上两节一般文化课)。领导应经常查看教师的备课资料,经常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把检查听课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相关教师,以利于整改。学期终了,政教处(或德育处)根据德育活动课的课时数、备课资料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及任课教师的自评,加上平时的领导抽查情况,分别量化,算出考评分,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做到一学期一公布,表扬和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教师进行整改,发挥好奖惩激励作用,真正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六)对德育活动课新理念的探索
  
  开展德育活动课是德育回归生活与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即德育活动课“三个一”模式:一是落实一个精神,贯穿一条主线。充分落实“生本”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及“近、小、实、亲”原则。贯穿“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这也为我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构建一个体系。我们重点研究的十几个课题,如亲情、爱心、诚信、榜样、交友、守纪、合作、科学、理想、成功、环保和节约等,初步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校本德育活动课教育体系,并且每个课题都有完整的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教案,以供全市班主任教师参考使用。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看了我们展示的这些德育活动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三是推广一个模式。“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较好地做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因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肯定,为全市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与推广模式。
  
  三、延展:德育活动课的课外延伸
  
  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内德育活动课,又有课外德育活动课;既有校内德育活动课,又有校外德育活动课。一段时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活动课实施与评价体系。课题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活动设计上狠下功夫,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增强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当然,在进行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从来也没有弱化对校外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从上对德育活动课模式的探讨可以发现,德育活动课的组织活动形式如演讲报告、审美鉴赏、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展示交流、网上互动、调查访谈、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综合活动等大多就是在校外或课外开展的。我们知道,有些道德场景在课堂上模拟与还原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处理不好还欠缺真切感。有时在课堂上为了还原某一场景煞费苦心,却事倍功半,假若我们把它放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说,我们的德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主动大胆地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道德素养。
  
  四、结论:建设德育活动课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落实而逐渐形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本课题研究与实验证明,德育活动课是把握德育规律性、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中班主任(或辅导员)主持开展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通的德育活动,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
  
  总之,我们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德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在此活动过程中得以凸显。课题研究前后实验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觉悟与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专家充分肯定,以及领导、教师和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5-17 01:02 , Processed in 0.18667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