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事迹材料]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09:4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一:
            郁郁葱葱的田野,明媚的阳光肆意流泄。在百丈乡大满村沿线公路旁的一大片马蹄田边,我们见到了百丈乡鼎鼎有名的“种植能人”——韦启恒。
            27岁的韦启恒毕业于广西农校,因为毕业后没有工作分配,一直在杭州打工。2008年夏天,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厂不得不放假,揣着不安和困惑,他回到了老家百丈乡大满屯鸾村。“打工虽然也有一些积蓄,但坐吃山空,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天天闲在家里,心里很不是滋味。”韦启恒说。于是,他每天都琢磨着找点事做,心想不能让自己这几年农校白念了,他决定学以致用,开始寻求从种植这一方面寻求突破,百丈乡尽管地处偏远,但是却交通便利,良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多方考察斟酌后,他决定联合周边群众一起种植甜玉米。由于毕业于农校,掌握着一定的农作物种值的知识;而且韦启恒本人谦虚好学,他不厌其烦地向农校的种养专家请教,并向邻县的种植大户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多次邀请读农校时的老师和专家到自家的基地去指导。通过多方学习和自己在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韦启恒很快学到了一整套适合种植甜玉米的本领。韦启恒种植的甜玉米由于个大粒饱满,营养丰富,口感好,颇受市场青睐,一收获便引来老板大批量收购,1.4元/公斤,很快便销售一空,没有了销路的后顾之忧,韦启恒第一次创业就赚了一个“满堂红”。
            “与打工比起来,自己创业比较辛苦,而且也有风险,但是现在政策那么好,政府帮我办理了返乡农民工优惠证,创业有补贴,有了政府的支持,我相信,只要坚持,最终会获得成功。”韦启恒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现在,在乡、村干部的支持下,他贷款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他种植的120亩芋头前不久又获得了丰收,韦启恒主动走出去,联系外地老板到百丈收购,2.4元/公斤,纯收入达十多万元。
            往日打工仔变成了家乡致富带头人,韦启恒通过种植鼓了自己的腰包,同时也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今年夏天,韦启恒决定租下大满小学旁的一片农田种植马蹄,由于看到他通过种植富裕起来了,周边的群众也被带动起来了,群众也自发种了三十多亩,对于乡亲们的求教,韦启恒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经验,进行技术指导。眼下,是马蹄进入分蘖生长的重要时期,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田间指导群众。预计今年所种的马蹄将达到6000斤/亩,产值将达到5000元/亩。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二:
            与其他创业者相同的是***的创业之路充满着艰辛与坎坷,与其他创业者有所不同的是他的创业之路缘于高考落榜对他心灵上的那道创伤。2000年7月对于***来说是个黑色的七月,十年寒窗,却仅以2分之差被拒之于心仪的高校大门之外,那种失落与痛苦是旁人难以体会得到的,他也曾想到复读,但一想到父母那疲惫的身影,不由的放弃了,最终,他加入了外出打工的队伍,来到了天津一个建筑工地上干活,从学校到工地,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对他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每天起早贪黑的干着粗重的力气活,真把他累坏了,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工资是那样的微薄。在无数个夜晚,他问自己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吗,不行,我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渐渐地,他发现同在一个工地上干活,电焊工的工资是他的好几倍,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技术的含金量,就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说:我要学技术,我要用技术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他辞掉了工地上的活,来到了一家农用机械厂做了一名学徒工。白天,他跟着师傅边看边练,晚上,饿补焊工理论知识,这样的日子过了半年多,他的焊接技术也学到了家,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会了识图、绘图、下料等技术,但此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做一名高薪焊工了,他有了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回家创业,为自己,为家乡,他选择了这条路。
            回到家后,他并没有急于开始干,而是认真考察了家乡的市场,渐渐地他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新房也盖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快,那盖新房总离不了门窗吧,所以新房多了也就意味着门窗的需求量大了,门窗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干脆建一个门窗加工厂吧,既可以发挥自己会焊接技术的优势,又用不了投资太多的钱,可行。他拿出了打工挣的工资,又从朋友处借了一部分,临街租了两间门面,买了电焊机等一些必需的设备后便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都不假。虽说他的产品质量不错,但买家并不多,人们对他还不太认可,总觉得这个毛头小子能干出好活吗。他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让大家接受他和他的产品。工作中,他始终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每一次下料,每一处焊接,他都做到了细之又细,精之又精,生产出的门窗个个是精品。另外,他在创新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去迎合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为此,他跑遍了北京、天津、郑州、洛阳等周边地区,去向同行取精。回家后,在借鉴同行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他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新式门窗,受到了大家的欢迎,销售量自然有了很大的增长。经营的另一个环节——售后服务,他也做好了,做精了。他始终认为,别人买了我的产品,我就应该确保人家用的好,用的舒心,这是再简单不多的道理了。所以,平时只要谁家的门窗坏了,只要一个电话,再忙他也会立刻赶过去解决,门锁坏了,免费换门锁,碰掉漆了,他免费给喷漆。有钱没钱,需要门窗那就先安上,这两年,他赊出去的门窗就价值4万多元,他把方便给了别人,把难处留给了自己。有人问他这样做觉得亏不亏,他总是玩笑似的说,我给了他们门窗,他们给了我市场。
            两年过去了,他也由当初的两间门面,发展成了一个固定资产达20多万元的一个乡镇企业,并安置了8名下岗职工进厂就业。事业发展了,自己富裕了,但他并没有忘记帮助和支持过自己的父老乡亲,他暗自把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当成了一份责任装在了心里。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三:
            董军,男,汉族,1954年3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富裕县,现任山东省青岛市双融篷布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青岛市诚信工艺品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
            董军年轻时就在生产队任过队长,在村小学当过民办教师、教导处主任。由于家庭人口多,家境贫寒,在学校工资低,生活极为困难,他天性好强能吃苦耐劳,始终有一种不服输的韧劲,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拼。1994年,董军一家来到了山东青岛胶州李哥庄,最初是给单位或企业打零工,当过保安、包过医院食堂、开过饭店,什么活都干。后来有很多家外企在这里落户办企,他又到企业找活干。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短短的时间内就摸索出了做副食生意的门道。经过几年的努力,个人手头上有了一些积蓄,通过自筹,在XX年5月他开办了一处首饰加工厂,自己单独开始经营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他逐步摸出了两条制胜之道:一是注重商品质量,绝不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保证所售货物货真价实;二是诚信经营、礼貌待人,从不坑蒙欺骗,坚持诚信第一的原则。由于他经营有方,管理到位,商品货真价实,他的商品总是能赢得顾客的信赖,生意十分红火。随着生意的做大,他又于XX年在山东青岛注册了诚信工艺品有限公司。面对全新的领域,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认为,开公司、办企业,就不能像以前开加工点那样,只要诚信经营,雇佣三、四个人就行了。要把企业办好一定要真正的会经营、会管理。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管理促发展。在注重借鉴传统管理经验的同时,他不断创新经营方式。在实践中他摒弃了一些旧的用人做法,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用人原则,全面推行多劳多得、工效挂钩的工薪制度,大大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内容纳入规范之中,全方位、高标准地规范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工作行为。他不惜重金,高薪聘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实行聘任制,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操作。经过不断磨合与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量化考核,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管理链,使全体员工由他律到自律,进而潜化为自觉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管理之中,形成了一种值得借鉴的企业管理文化。
            创业的征程无疑是艰辛的,董军一步一步、坚定不移的迈向自己的奋斗目标。从XX年创办企业开始,他在山东青岛已拥有2处固定资产达500万元的工艺品加工企业,在山东菏泽一处。2011年,他在青岛胶州李哥庄又注册了青岛双融篷布责任有限公司。董军善于掌握市场信息,虚心向同行学习,看准了篷布生产市场,大胆地干起了篷布加工企业。现如今,生意红火,销售市场畅通,年平均效益可达200万元。
            短短几年之内,董军从一个打工仔发展到拥有几家公司的大企业家。取得这样的成就无不与他的务实肯干、敢干敢闯、平易近人、秉公守法、诚实守信密不可分。无论是卖货还是做企业,他始终坚持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从未借故不缴或少缴税款,更未弄虚作假,偷逃税款。作为一个依靠自己双手先富的致富者,他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始终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只要他们遇到因难,他都及时去帮助解决。员工和老乡家中有婚丧嫁娶等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必定到场。在工作中理解员工的疾苦,在待遇上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尽最大可能改善劳动条件,营造和平共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劳动保护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和全体员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员工中享有很高威望。
            董军的经营之路向人们昭示着一种经营管理理念的成熟和成功,也向人们证明了一个创业者艰辛的奋斗历程。对于56岁的董军而言,前行的路依然漫漫,荆棘与光明同在,机遇和挑战共存,但是有理由相信,他会一步步走得更好、更平稳,从而在经营管理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做的事业会像青松一样四季常青!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四:
<p>          到沿海打工,然后返回家乡创业。这是很多创业的农民工选择走的一条路,省劳模、怀化洪江市洗马乡返乡农民工易安全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不同的是,易安全没有从事自己打工时曾做过的工作,而是独辟蹊径,干起了红薯加工工作,最终成了一名响当当的“红薯王”。
          高中未毕业便踏上南下打工之路
          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易安全,看上去有些学究样。如果不是家境贫寒,父母无力负担学费,他也许会成为一位文化人。高中尚未毕业,易安全就被迫辍学,怀揣着从亲戚家借来的钱南下广州,开始了他的打工之路,那一年他还不满20岁。
          易安全到达广州后,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带去的钱所剩无几,一度流落街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他得知东莞电子厂招工后,在厂门口苦苦等待了3天,每天仅靠白糖兑自来水充饥。最终,易安全的诚意打动了老板,答应让他去上班。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十分珍惜,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易安全还十分好学,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成长为厂里的中层管理干部。
          回乡创业,品尝人生的成与败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1998年底,易安做出一个对自己来说重大的决定:辞职回家乡创业。
          回到家乡后的易安全开了一家小型作坊,专门加工茶叶。一开始,茶叶加工生意红红火火,后来由于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生产技术不过关,经营逐渐惨淡,没多久就以失败告终,这次创业让易安全亏了近3万元。这不仅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也给他那充满激情的创业之心泼了一盆冷水。但易安全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开始了新的探索。
          易安全用打工得来的800元买了一台机器,给别人加工红薯,做成淀粉。后来,由于淀粉销不出去,他干脆把这些滞销的淀粉做成米粉销售。从小吃米粉长大的易安全似乎从中嗅到了一丝商机,让他坚定了再次创业的信心。
          起初,易安全看到溆浦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红薯粉当做一道菜。于是,他选择了在溆浦做红薯粉。上午,他在作坊里做红薯粉,下午推着板车上街卖,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生意做得还不错。但易安全是个孝子,看到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看,只好回到家乡照看父母,带小孩在家读书。他的妻子则出去打工。
          灵光闪现,找准创业方向终获成功
          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后,易安全决定在家乡做米粉加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打拼后,他的米粉加工作坊运营终于走上了正轨,盈利也有了显著的增加。但是,小型作坊满足不了易安全的大志向。他始终想着怎样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事业。但农产品种类甚多,做哪一种农产品加工着实让易安全范了愁。
          一天,家住城里的亲戚托易安全捎些家乡的红薯粉去,说洗马乡的紫红薯不光好看、味甜,营养成分也比一般红薯高,因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7-3 09:47:51 | 只看该作者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2)

做出来的红薯粉味美有韧劲。听到这里,易安全顿时灵光一闪,想到家乡人一直有种紫红薯的传统,每年都会把收来的红薯送往外地卖,但是销售并不紧俏也相当廉价,有时市场趋于饱和还会有大量的红薯积压,如果把这些堆积的红薯制作成红薯粉、红薯片等食品不是既能赚钱又解决了乡亲们的难题吗?说干就干,易安全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并以房子做抵押,贷款近百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并以政府提供的中和村闲置的小学教学楼作为厂房,“安全红薯粉厂”正式登记注册。之后,易安全到各村农户家中,挨家挨户与乡亲们签订种植合同,并拟定最低保护价,年底时将农产品全部回收进行深加工。这样,易安全的举措不仅防止了原料的流失,也让加工厂的原料有了保障,乡亲们的收入比以前更多,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会有大量的红薯堆积而造成经济损失了。
          易安全一边马不停蹄地组织工人培训,与多家加工厂签订合同,承揽加工业务等;一边和家人到处打听厂商,联系各大销售渠道和网点,还在深圳布吉租了两间门面。每天晚上,易安全都扛着重达25公斤的红薯粉,沿街跑夜市和酒店。有时,因为太累了,他就睡在大街上。这样销售了一个月时间,除去门面费等开支,他虽然没有赚钱但也没有亏本。
          回到洪江半年后,易安全的销售情况开始有了显著变化,一个个订货的电话打给了他。
          为了方便农户往工厂运送红薯,易安全实行定点收购方案,在全乡共设5个集中点收购红薯并进行淀粉加工,这样不但减少了农户们的劳动强度,更减低了其运输成本,从而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有了大量订货单,易安全开始扩大加工规模。2007年,易安全又加大投入几十万元增开了一条生产线。因为规模的扩大,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如今,易安全的红薯粉厂共签了上千亩的种植合约,红薯粉年产量高达800多吨。
          易安全成功了,荣誉也接踵而来。2010年,他被评为省劳模。
          促进当地“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就业
          易安全对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功不可没,特别是促进了当地“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就业。
          在易安全的红薯粉厂上班的人中,40岁以上的妇女约占40%,30岁至39岁的妇女约占50%,20岁以上的女工约占10%,她们基本都是本地人。
          红薯粉厂实行计量工资和按劳计酬制,技术熟练的工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还有10多个6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她们白天要接送孙子孙女上学,还要在家做饭做家务,无法定期定时来上班,厂里同意他们在自身条件允许下来工厂上班,附带着挣钱。
          一些农民工因金融危机被迫返乡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安全红薯粉加工厂”热心地接纳了他们。听说厂里的工资不比沿海低,洗马乡很长一段时间还掀起了一股“返乡热”。
          如今,易安全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王”。</p>       
        农民工创业典型事迹五:
            孟平儒,今年33岁,是孟家村里的领头人之一。09年2月从广东顺德制衣厂返乡后自己坚持自主创业养殖土鸡增收。今年他的土鸡已经出栏好几百只,现圈舍里仍然剩有土鸡1000只左右,并且将逐步扩大规模。谈起刚创业的情景时,他脸上没有一点的后悔,哪怕是说到困难时刻,也是一脸的坚毅神色!
            一开始孟平儒不懂技术,按照传统的方法养殖。由于鸡只多了容易传染患病以及圈舍、温度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养殖的土鸡接二连三的死去。孟平儒夫妻两人并没有气馁,而是打定主意继续养殖。不过这次他不在打无把握的仗,而是通过多方努力学习养殖土鸡的方法。通过学习,孟平儒懂得了养殖技术,养殖土鸡顺利了,开始有了一小笔纯利润。看着有了收益的土鸡,孟平儒信心倍增,扩大了规模,目前养殖土鸡1000只,每只土鸡平均能卖50元,还有一部分卖土鸡蛋的收入。所谓“算好一笔帐”,除开养殖土鸡购买饲料等成本,像孟家儒这样自主创业比一般外出务工的收入更高。现在他把养殖业作为主业,正在规划进一步扩大规模。预计今年在四个地方建立新的圈舍,新增总面积200平方米来发展商品鸡,计划在年底出栏3000只土鸡。由于村里养殖的土鸡都是在山坡上自然放养,不仅土鸡的营养好,而且吃起来口感甚佳,销路就不成问题。
            以上只是百丈乡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一个缩影。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紧缩,大量农民工被迫返乡。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该乡一些返乡农民工不等不靠,白手起家,利用在外打工积累的经验和学到的技术,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5-17 10:48 , Processed in 0.2060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