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教学理念本节课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师 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同时获得对数学的情感;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力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和谐与开放的思考、讨论、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 解和宽容中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融合。

2、教学设计的优势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是要求学习的内 容,在本节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创设多姿多彩的 问题情境,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合作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此外,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有利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之与探究性教学的结合,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存在问题本课是一节新授课,在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于学生,虽然 应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但因学生水平的差异,在应用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时有部分人混淆方法。在结论的应用上,设计了例题和练 习。练习仅仅是两个扇形面积公式的简单应用,例题对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加深了一点难度,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组讨论,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解题时, 不能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练习。最后设计的习题与作业,贴近中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但真 正解起题来不会用几何语言进行描述,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意的进行培养。


反思二: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时动手,把所有的学生都调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巩固了公式的形成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堂课的不足在于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合理,由于在学生在探索弧长时我引导措施不力,导致时间过长,后面的教学环节比较吃紧,对学生在新知的应用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的习题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然后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是:自我感觉讲的很明白,但当让学生整理时,仍感觉部分后进生不能理解;听课时,学生的精力不够集中,有些同学的思维活动不起来,很被动;给学生整理问题的时间较少,很多学生整理不完,课下没时间整理,所以实际上听课效果很差;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成绩较好学生的思维明显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数学优生的数学思维。收获是:教学时让学生有了大量阅题的时间,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本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师会把重点放在公式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上,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很重要,而且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样可能导致中等及以下学生因为某些概念、细节的不理解或者不懂,造成学习的障碍。


反思三: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我在备课时,对这一课是最放心的,没有复杂的推理,也没有繁琐的逻辑思维过程,小学生给他公式都会套。

上课了,我引导学生从圆的周长公式入手,很快推出了弧长公式L=nπR/180,然后我就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已知:弧AB所在圆的半径为3cm,它所对的圆心角是100度,求弧AB的长。学生做的时候我就在下面转着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手拿着笔,眼盯着本子,就是不写,我问为什么不写?学生说不会,我一下子懵了,为什么?为什么?我问学生,也问自己,通过询问才知道,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圆的周长公式,所以就不理解弧长公式,更别说应用了;有的学生不明字母LNπR到底表示什么;有的学生是根本不知道这道题和弧长公式有什么关系,也就是不知道怎么用,我马上认识到这个公式老师要示例演示,我首先再次明确了字母LNRπ在公式中的意义,然后把这道题当做例题师生合作,详细的在黑板上做出来,再次出几个练习题,学生们居然很快就做出了。

有了弧长公式的教训,我重新调整了下半节对扇形面积公式的教学方法,复习圆的面积公式,学生推导扇形的面积公式,明确字母表示的意义,找一个学生示例讲解,自认为很顺利,很好,因为课堂效果很好。不料仍有一半的学生作业做错了,我就把作业出错的学生一个一个问了个遍,寻找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只认识圆心角小于180度的扇形,不认识圆心角大于180度的扇形;2.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混淆;3.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看不到它与规则图形的联系;4.计算错误。针对这些,我想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反思四: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这一节,讲课的思路是圆周长公式——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复习到新授的衔接 不够流畅,对学生的思维启发不够,课堂气氛不活跃。本次课主要内容是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不仅强调学生会运用公式,而且要理解算法的意义。引例的设计主 要考虑了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放弃了课本的引例,选择了很多实际问题,特别是栓狗探索其活动范围的例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活动经验,进而促进自 身的主动发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猜测、推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等学习活动,课堂上要充满学生的讨论,要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而教师是 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组织、概括要力求有效,应该尽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内容,步骤和方式,为学生的现场学 习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监控,要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状况,适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对学生学习反思的习惯进行 培养。

在本节课中我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随时动手,把所有的学生都调 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巩固了公式的形成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堂课的不足在于时间的分配上不是很合理,由于在学生在探索弧长时我引导措施不力,导致时间过长,后面的教学环节比较 吃紧,对学生在新知的应用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弧长和扇形面 积》的习题时,我首先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然后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是:自我感觉讲的很明白,但当让学生整理时,仍感觉部分后 进生不能理解;听课时,学生的精力不够集中,有些同学的思维活动不起来,很被动;给学生整理问题的时间较少,很多学生整理不完,课下没时间整理,所以实际 上听课效果很差;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成绩较好学生的思维明显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数学优生的数学思维。收获是:教学时让学生有了大量阅题的时 间,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思维。本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师会把重点放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1:04:50 | 只看该作者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公式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上,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很重要,而且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的 推导过程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样可能导致中等及以下学生因为某些概念、细节的不理解或者不懂,造成学习的障碍。我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学生可能 出现障碍的地方,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基本的概念入手,处理好各个思维的转折点,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发展学生能力,关注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另外教师在 提问的处理上恰倒好处,避免了死板的教公式、记公式的老套,能激发学生思维,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教师在课的开始结合生活中常见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抓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弧长计算公式和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了公式的形成过程;从公式的得出到公式的变形,整 个教学过程表明,坚持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师的角色,以引导者、参与者的形象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能有效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体参与到学习中来,让 学生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反思五: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在课堂上能够很明显感觉到成绩较好学生的思维明显受到限制,不能最大限度的培养数学优生的数学思维。如何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让优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最终体现课程标准中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是我之后数学课堂教学一直要思考的问题。这节课后我想还是我的学案练习题的梯度没有把握好,以后在学案选题设计上要好好把握习题的梯度。

这节课后还有一些遗憾:

首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到位,自认为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推导公式的用时多了;二是对设计的几个问题中的重点引导不足,使部分学生对公式的探究过程仍存在一定的疑点。

其次是在例题评析时脱离了学生的理解。应该根据学生的疑难进行引导,但我却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了。接着因上面环节用时过长明显影响了当堂训练的开展。

这节课在备课时,感觉很简单,实际上上起来到处是问题,所以以后不能每一堂课都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14 12:35 , Processed in 0.19368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