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15: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建筑艺术”为主题,以说明性的文章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魅力。

初一的学生对说明文还是比较陌生的,虽然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宇宙里有些什么》,并初步接触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但那还只停留在概念上。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淡化了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强调了对知识转换为能力的培养。而且现在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就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因为教师的思考和理解并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消化和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有限也有尽时,而有了“渔”却可以拥有无限的发展也有了无穷的可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常规教学中的讲清重点、启发思维外,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巍巍中山陵》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在学习前面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的基础上,我继续加强了“文体”教学,并由课堂教学的“主体”,变为了“主导”。在教学初始,我就和学生一起归纳出学习说明文的“十五字”方针: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五个板块逐步深入地阅读课文。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对文章的解读非常顺利,思维也较为活跃。课堂上,学生不仅很快的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山陵,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巍巍,并能从设计方案的择优、地理环境的选择、中山陵建筑的组成等多个角度对“巍巍”进行深入的剖析,由陵园的高大的外观到墓葬者的伟大人格和不朽精神都有了理解,文章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了。而通过对陵园建筑的说明顺序的梳理和说明方法的找寻,学生对空间顺序和方法运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当然生动说明语言的赏析批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说明语言的别样风格。

可以说因为有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教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学生的也变得更加活跃而自信。


反思二: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孙中山">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由远及近按方位顺序描写和说明;叙述特征突出,角度多变;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抓住文体进行。于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指出中山陵的建筑名称,理出空间顺序,能说出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及其表达出的庄严的气氛和永垂不朽的精神,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从这三点出发,我感觉教学效果很好。


反思三: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说明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建筑类说明文,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初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知识——明确说明对象、了解事物特征、知道如何围绕特点进行说明、分析说明顺序和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课文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有共同点,说明对象、事物特征比较好找,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建筑物高大的特点。但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中山陵它是一个建筑群,它的高大是通过各部分的高大来简接说明的,课后的中山陵整体布局图完成也比较困难,而且课文还很长。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将它确定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将课文读通顺,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第二课时,再读课文,弄清每段话的说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的结构,理清顺序;再细读第7—11自然段,找到课文中作者说明中山陵各部分之间顺序的句子,完成课后的中山陵建筑群的布局图。第三课时,精读课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中山陵“巍巍”的特点,并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进行赏析品味。公开课我进行的是第三课时的教学,现就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本节课我努力践行新课改理念,将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将45分钟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关于第一个目标的实施,为了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三个问题的设计可谓改了又改,直至通俗明了。在学生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第二个目标,我采用了给出案例,分析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和答题格式,让学生有迹可循。最后,齐读孙中山的名言,激发学生铭记先生教诲,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发奋读书,为中华之腾飞打好基础的情趣,实现说明文的情感目标。整节课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手,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透彻,使得教学中对学生严谨的分析态度的培养有疏忽。例如赏析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蓝色的天幕下,山腰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图画。我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蓝色”“苍翠”“紫红色”三个表示色彩的词,可以看出钟山景色“鲜丽”的特点,却忽略了对“和谐”一词的理解。因钻研教材不透彻,不能引导学生严密的品味赏析语言是这节课最大的遗憾。另外,还有一些小枝小节也没有处理好,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困惑,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课前的钻研教材和合理处理教材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奇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钻研好了教材,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很好引领作用。


反思四:巍巍中山陵教学反思

此次授课,我选择了初一语文三单元第二篇范文《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在别人眼里,公开课是很少选第一课时的,因为似乎公开课就是要老师的“好看”----看老师讲的精彩与否。我想挑战一下这种传统。
  
近一个月前预定课题时,考虑到进度大约应该进入三单元,但事实上到讲课日期前一天二单元内容尚未全部完毕,因此,这节公开课就成了三单元《建筑艺术》的入题课。这也迫使我必须选择第一课时。
  
对于说明文,初一学生还处在一个阅读的初级阶段,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尚不十分明确,而熟悉一定的文体知识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的准确、深入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对于现在学生阅读理解难以获得好的成绩的现实来说,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还是必要的。因此这节课的设计重点定位在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作对象)、感知说明对象的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节课的导语设计就扣住了这样一个背景和关键词:中山陵的特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堂流程设计思路:自然导入:设疑或激情----读前铺垫:了解作者,学习字词----静心阅读:针对问题勾画关键词语----提取信息:捋顺文章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山陵“巍巍”的特点,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导入部分除了从学生日常映像最深的建筑物引入话题“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其特点的”之外,还借用了一段视频资料----中山先生的介绍,旨在营造一种氛围,从而能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情境,事实上学生在看完片子后着实沉默了良久。是听课的情形有点吓住了他们,还是中山先生的伟大一生感染了他们?我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一定受到了中山先生的影响,“激情”成功。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还是坚持了一下,引着学生认识几个重点字的特点。接下来学生进入阅读过程,此文甚长,阅读时间较多,为防止学生过早地跳出课文,我几次提醒:不要着急,要细读,要读懂,不懂之处用笔标注。但实际 看来,学生还是太早地出了文本。
  
当然,阅读之前是给了一定任务的----了解文章介绍了中山陵的哪些内容。旨在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概括的能力,然后用文后练习题二作为阅读效果的检验,可是学生却没能够像预想的那样,很顺利地完成,阅读感知铺垫不够!这种情况下,我很快作出处理----注意第六段内容,找出中山陵最南最北的建筑是什么。此举想让学生很快理顺6-11段的意思,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准备。虽然这个过程勉强进行了下去,但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整体感知段落意思、全文意思的能力不足。尽管以前课堂训练重在引导学生把握写作对象,进而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包括概括能力的训练很多很多,但学生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就我对学生的了解不会到这种程度啊!看来学生对阅读还是没有自信,这多少与现在的阅读评价标准有关系吧。从课堂情况来看,似乎是因为“没有点到6段”,教师主动“引导”从第6段入手才好顺利完成概括练习,但我想,如果学生连那么简单的一段话都看不到的话,那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何才能练出来呢?从这点上讲,也许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才是好事吧。
  
实际上,这节课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阅读感知,所以后面的过程一是希望学生再次进入发现式的阅读状态,能够概括出文章前面5个段落的主要意思,能力训练主要是概括;二是从对5个段落内容的概括梳理过程中感受中山陵的“巍巍”特点。
  
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情况超出了我的预估,不过这也正成为新的入手点----学生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努力的地方。正因为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整段的把握上有困难,才应该进行有效帮助。虽然时间上因为近6分钟的短片和10分多钟的读课文时间而看不到更精彩的所谓“亮点”,但我认为课堂设计和行为还是较为成功的。
  
此外,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并未按原计划全部完成,因此,学生对“巍巍”体现在建筑本身的外观、背景、气势、结构等多个角度的体会不够,因此我在下一课时通过复习、小结的方法进行了补充,收效很好。
  
这节课,有同事评价“朴实”或“简单”,我都觉得很中肯。但教无定法,只要心中明白你教学生学什么,你要引领学生学会什么,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这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2 14:37 , Processed in 0.1624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