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两次课注意了以前讲课罗嗦、重复学生的话的毛病。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课堂上注意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设计教案时注意了过渡语的使用。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工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4.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反思二: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讲课时,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12人、8人、6人、4人、3人,再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反思三: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一幅有关运动会的图片中也来统计各小组喜欢的运动项目及要购买的体育用品。这样引导学生从统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统计观念。然后再倒过来解决第一题的购买体育用品。这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用品离不开数学。在设计开放型练习时,由于没有统一的答案,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教材的“说一说”(1)、(2)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考虑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多种结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找出最好的答案。在小组合作中,大家能互相帮助,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反思四: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两次课注意了以前讲课罗嗦、重复学生的话的毛病。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课堂上注意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设计教案时注意了过渡语的使用。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工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4.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1:41:32 | 只看该作者

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2)

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教态不自然,缺乏跟学生交流的亲切感。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缺乏这些,比较生硬、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2.对于学生的活动缺乏小结,没有充分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如学生动  手设计表演队列活动,我要求同学合作给18个学生设计表演队列,并写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总人数是18人。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得很有规律,算式很容易写出来,而有的学生设计没有规律,面对种种情况,我应该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有规律,这样才能写出算式,但我没有点明,只是让设计有规律的学生展示了,那些设计没有规律的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课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达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见教师的活动小结很重要。


反思五:趣味运动会教学反思

学校召开的两天趣味运动会,终于结束了。

孩子们一共进行了五项趣味运动:端乒乓接力、赶猪、春种秋收、50米迎面接力和换物接力。

每项运动规定每班四十人参加,我班共有孩子46名。可是,昨天一早,就接到辜云洁家长的电话,在送辜云洁上学的路上,母女俩被迎面而来摩托撞了一下,所幸孩子只是脸上擦伤了。但是,辜云洁却不能参加这两天的趣味运动会了。剩下的二十个女生每项运动都得参加,一些个子矮小又不爱体育运动的女孩子,可真让我头疼。男孩子呢?黄浩太胖了,只能让他参加运动量不大的赶猪和春种秋收了。陈实,个子太小,也不好安排。朱何杰昨天中暑了,上吐下泻,今天住院输液了。庄鑫豪的脚微微有点拉伤。

我只能在派兵布阵上多动点脑子了。女生让跑得最快的陈与习开头,唐乐追随其后。她们俩如果能把其他班甩在后面的话,再加上中间的雷琳和末尾的刘晓,就有可能取胜。男生让谢飞洋打头阵,宋信坤随后,李鑫亮和李鹏飞断后,比较稳妥。

值得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在赶猪和50米迎面接力比赛中,以绝对优势获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在春种秋收比赛中成了最后一名。班上有些孩子集体荣誉感强,尽最大的努力,想为集体争光。可是,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懒洋洋,一幅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孩子脑袋不够灵活,在春种秋收的时候,不是左手端篮子,右手丢球或捡球的。换物接力的时候,徐蔓总是掉哑铃。田家玲呢,绕了呼啦圈跑了一圈,才换哑铃,太耽搁时间了。

虽然孩子们通过努力,取得了年级团体总分第一,但是也暴露了孩子们身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接下来,该怎样纠正这些问题,我应该多想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11 19:37 , Processed in 0.18977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