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学校奉献杯赛课,我上了《花瓣飘香》第二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认真研读,和作者一样也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着!

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去作者的院子里摘花,但又为了不影响其他赏花人的心情而不忍摘下整朵花,他时刻牢记爸爸的叮嘱,把不惹妈妈生气当成金科玉律来遵守。多么善良的女孩呀,是我们现在这批独生子女的学习典范,我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

一、复习部分

齐读课题后激趣引导学生再次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通过听课文录音,知道小女孩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二、新授

1、从文章那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善良、懂事、孝顺的品质

2、学生自读感悟并勾画语句

3讨论交流: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并指导对话的朗读。在交流过程中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另外“摘花过程”那段也看出她懂事。再进行感悟

三、延伸

1、作者被小女孩的行动感动了,你从那儿读出来?

2、你被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吗?如果你有一枝月季,你送给谁?再引导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3、拓展作业:请同学自己设计一片花瓣,在花瓣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并送给你的母亲,祝她们节日快乐!(结合三八节)

课就这么简单,成功之处是我抓住本文的文眼“懂事”展开教学。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等突出人物形象,为了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深化感情,升华主题我设计课题一共读了四次,每一次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朗读,感悟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第一次,在上课伊始,通过教师评价暗示学生课题要读得好听;第二次,在学生感受花瓣的美、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二次读课题,加深对花瓣美与香的感性认识;第三次,在学生读懂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基础上,三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小女孩对父母的深情像花瓣散发出的芬芳,悄悄飘进了作者的心,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第四次,读在全课结束时,代表着让同学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这四次课题的朗读一咏三叹,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学校听课老师也和我作了交流,在肯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1.在朗读人物对话时,提示语不读。朗读有待加强2.在指导“小女孩摘花”一节还不够细致,不能仅仅从“小心地”“双手捧着”两个词指导。其实“飞快地”一词很有嚼头。可以说小女孩怕阳光晒到花瓣,花会枯萎,花没那么香了;可以说她想让妈妈摸到带有露水的花瓣;可以说花儿好看不能摘,她怕自己摘花瓣被别人发现。可以说小女孩怕妈妈没看到她人,不知道她去干吗的,会很担心的,所以她要快点走!可以说……这样一个时刻爱着妈妈的孩子,事事为妈妈着想的懂事孩子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在钻研教材方面还要下一番功夫。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反思二: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表明了她是个懂事的小女孩。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在教学时需要浅入深处,不能仅仅浮于文字表面流于形式。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通过初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懂事”,所以在精读课文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的懂事呢?让生抓住文中的三组对话,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读小女孩的每一句话,分别体会到她的爱花、孝顺和听话。在教学时,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抓关键词,感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如:在学生感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什么?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在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么?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引导生领悟“飘香”的象征意义。这种香味不仅仅是花香,更是浓浓的爱,此处在教学时引导的较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品析完文中的关键词后,给予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略少,忘记让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所以课堂节奏有些过紧,导致最后时间多5分钟左右让生完成《补》练习。

2.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评价还不到位

3.个别问题的设计不深,让学生的回头流于形式  


反思三: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花瓣飘香》一课,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摘花瓣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表现了小女孩是个爱花、懂事、有孝心的好孩子。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情节直白,情真意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性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采用“自读——感悟——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读中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感悟自由表达来体会文章的内涵。最后进行口语拓展训练:“如果你是作者,送花时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作者的母亲看见了月季花又会说什么?”  

自我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交流时不够充分,对品词析句做得还不到位。郑校长一语中的指出了问题所在:教师应继续追问,和他同样意见的举手?谈谈你的感受。你从这个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哪个词语印象深刻?从这个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这样学生才会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把学生“追”到文本中,“追”到词句中。郑校长既指出了问题的原因,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像郑校长说的:以后,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要做到 “三说”:让学生说;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


反思四: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花瓣飘香》这课没有明确说出“我”是什么性别,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 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 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 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0:47:21 | 只看该作者

花瓣飘香教学反思(2)

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 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 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 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 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 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 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 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这 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 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 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 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反思五:花瓣飘香教学反思

在学校本学期举行的首轮公开课中,我义无返顾的选择了《花瓣飘香》这篇课文,因为初读课文时,文中小姑娘那美好的心灵,犹如一股淡淡的花香,已经飘到了我的心里。刚好又是“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打算好好的给学生们上一堂品德课。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为了让病中的妈妈高兴,摘片花瓣送给她,表明了她是个懂事的小女孩。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学生很容易读懂。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 抓关键词,感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中体会小女孩的懂事。例如在感受小女孩孝顺时,通过“摸上去像绒布”、“闻起 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句体会小女孩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摘花瓣送给她”的一片真情。在体会小女孩爱花时,抓住“舍不得”“不好意思”等词语让学生感受 小女孩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在感受小女孩听话时,抓住“闪动的泪花”让生谈谈这是怎样的泪花?这泪花中包含着什么?学生有的 说是激动的泪花,有的说是思念的泪花,还有的说是难过的泪花。在交流过程中,我珍视每一个同学的阅读感受,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起情 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  展开想象  学生通过文中相关词句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小女孩的懂事,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探寻文本的空白处,通过创设情境,让生展开合理想象,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例 如:在学生感受到小女孩送花瓣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后,我让学生想象:妈妈收到小女孩的花瓣后,会说些什么?小女孩的心情会怎样?再如,课本最后写作者在小女 孩的感染下,买了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在此,我让学生展开想象:作者在把两盆花送给小女孩与他母亲时,分别会说些什 么?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生发挥想象,给予了学生深入思考与言语表达的训练,进一步理解文章内涵。  

三、抓住题眼 升华主题  在课文学完时,我让生再次品读课题,并让生思考:这花瓣中飘着什么香?通过听歌曲《妈妈的吻》,读小诗《什么是爱》,结合“三八”妇女节说说你想对妈妈说 的话等方式,来引导生领悟“飘香”的象征意义。这种香味不仅仅是花香,更是浓浓的爱,此处在教学时引导比较成功,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13 00:26 , Processed in 0.17505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