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1: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或是疑问提出来。

陈硕问:“小萝卜头在狱中不是一点自由一点快乐都没有吗?我怎么觉得课文中的小萝卜头很快乐啊。他可以捉虫子玩,可以去上课,和我们没什么两样。这不是很矛盾吗?”

陈硕问完,许多同学都在附和着说是不懂。

许多同学你一句,我一句的作了回答,但是都被不理解的同学一一的反驳了。在我的点拨下,又有几位同学做了答复,陈硕等同学才明白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

介绍背景时,虽然同学们讲了很多,但是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对于当时特定生活中的具体环境,学生还是很模糊的。如果再教此课,我会让学生先观看《红岩》,多认真了解与小萝卜头有关的故事。比如母亲生病特务让小萝卜头护送母亲去医院,这是他唯一一次出监狱的大门等故事,学生了解的多了脑海中就能想象出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也会对深入的理解课文更有帮助。


反思二: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这段历史离孩子们很远,由于他们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所以理解起来很难。为此,我采用了多种手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1、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且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很难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我打破了课文的写作顺序,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虫子”入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为主线,分别教学小萝卜头为什么捉小虫子又放小虫子。教学捉小虫子的部分我抓住文中对它的外形的描写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这虫子的美丽与可爱,在情感上产生一种美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小虫子的美感受的不是很深,没能从内心发出一种赞叹,有些惋惜。在学生感受小虫子的美丽的同时我及时抓住“骄傲”一词令学生思考它在骄傲什么?进而揭示小虫子有自由并衬托出小萝卜头没有自由。在放虫子的教学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来把握文中的情感。

2、抓重点,体会情感

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自由的渴望,但是毕竟只有40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小萝卜头在想什么?思什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听对话录音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想象小萝卜头在看什么?想到了什么?在放小虫子的教学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萝卜头的三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小萝卜头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这几句话分析得还不够透彻,学生对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把握的不是很到位。不过总体上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些问题,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这说明教师读懂了教材,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3、观影视片断,情感升华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把握主题、体会情感,截取了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的片断,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震撼心灵,与此同时教师那充满激情与凄凉的话语又一次令学生的心为之一动,学生感动了,在场的教师感动了,流下了热泪,当时的效果很好,很有悲痛的氛围,但是似乎学生都沉浸在了悲痛之中,没有激起说的欲望,没有把心中的话说出来,总感觉情感没能升华到最高点有点遗憾。

总之,脉络较清晰,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明确,注重培养了学生地读,从读中感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但在教学中与学生不够亲密,平等交流有些欠佳,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握的不是很好,教学机智和倾听学生的回答和有价值的评价有待提高。今后,我会努力学习,掌握多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语文教学。


反思三: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学反思

1。抓重点,体会情感

我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文章的写作顺序,从学生感兴趣的“小虫子”入手,抓住小虫子的外形,反复诵读体会它的美丽,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以“小萝卜头为什么捉虫子,又放虫子”为主线。抓住几处最能体现主题的重点片断和词句,进行反复地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来一步步揭示文章的主题,体会文中的情感。例如:抓住“若有所思”一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思考小萝卜头在思什么?在放小虫子的教学中我更是抓住了小萝卜头的三句话,让学生反复地读体会小萝卜头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这几句话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把握也比较到位。不过总体上学生能正确把握这些问题,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这说明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2。对小萝卜头说心里话,升华情感

在教学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情感,让学生了解小萝卜头苦难的童年,与此同时教师那布满激情与凄凉的话语又一次令学生的心为之一动,学生感动了,激起了对小萝卜头谈话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心中的话说出来,使情感能升华到最高点。

总之,本课脉络较清楚,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明确,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读,从读中感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握多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语文教学。


反思四:小萝卜头的故事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意味着对话双方敞开心扉,真诚的倾听和倾吐,是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相遇相通。今天的的课堂上,我领悟到了对“对话”深层次的解读。

今天上的这节课,我自己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比较充分的。在第一课时读通了课文的基础上,我请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令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本来就想:文中的关键语句学生如果找不出来,那么教师就以参与者的身份提出来师生一起理解思考。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找到的感受深刻的句段正是文中的关键句子,孩子们的理解与感受能力真的不容小视。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当谈到小萝卜“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时,我追问了一句:“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当时他可能在想些什么?有两个孩子谈到小萝卜头喜爱动物,所以想放了小飞虫。我又问你们都同意这种想法么?曹思远同学立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觉得小萝卜头可能想到了自己,他可能在想:如果我关住了小飞虫,那我不也成了让它失去自由的监狱看守了吗?我不能让小飞虫也失去自由。”我想,这就说明孩子们是真的和文本交流,尽管还很不成熟,语言的表达也不很准确。但是孩子们理解了,读懂了。上完课觉得这节课孩子们之所以能理解的较好与我在课前所下的功夫是分不开的。我查阅了大量的与课文有关的材料,用了两个自习课的时间给他们讲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小萝头的故事。所以孩子们能够更容易的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

总之,本课脉络较清楚,以“小萝卜头捉、放小虫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明确,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读,从读中感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题与情感。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把握多方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好语文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9 15:07 , Processed in 0.16988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