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心得体会]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3: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得一: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到现在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接着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知道,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起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直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现在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现在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心得二: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到现在为止,《了凡四训》大概听了有六次了,每次听都有新的认识。最初决定去听,只是因为觉得好奇,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去听课是一个多么正确的选择。

首先,和谐友好的气氛让人感觉很舒服,没有人要求你付出什么去得到这些教诲,你只管去听就好了,并且那里的所有人都是友好的,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我相信这就是佛在心中的人的气质的自然流露吧,尤其是崔瑞同修,每次都忙着为听众们准备吃的喝的,在此感谢她。

再说说课堂,刘老师讲课比较风趣幽默,对其中道理的阐释也做得很详尽,同时,又不忘让同修们共同参与,除了最初的读PPT之外,还发动大家自己做PPT来讲,这是对大家的信任与培养,也让我们学习的动力更大了。到目前为止,三个同修的分享和讲解各有所长,刘亚斌师兄讲课比较有激情,都是从自身找例子,生动形象,很勇于进行自我批评;韦泽睿师兄对理论的讲解很到位,也找了很多资料,美中不足的就是有点小紧张;于寒松师兄的讲解无论从理论到实例都很精彩,他谦虚好学的态度也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观众;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佛教怀着虔诚的信仰与极大的热情。

接着再说说我,听了几次课之后,我开始对《了凡四训》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内心很脆弱的人,有时候找不到精神支柱,找不到一个做人做事的指导原则,无法处理一些坏情绪和心理问题,对过去的事情不能释怀,对将来的未知又感到恐惧,敏感,多想,容易受伤,爱抱怨,这一切,都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糟,虽然表面看不出什么来,这些只有我自己知道,自从开始听课,尤其是每周二上课时与崔瑞和刘老师一起谈话,每次都给我以很深的启迪,我的心渐渐变得平静下来,我开始明白“内心的平静”是应对一切最好的法宝,我也很赞同“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行”的道理,我相信我一直是一个善良的人,只不过由于自己欲望太多,自招烦恼而已,刘老师说,学佛教最基本的就是明白“因果报应”这个道理,现在我也就处于“最基本”的阶段。对于《了凡四训》的原文,我承诺刘老师年前要读够三十遍,现在我正在享受着阅读的乐趣,真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幸运,得以了接触并了解《了凡四训》,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能过一种行善而快乐的生活。


心得三: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我于2013年8月31日网购了一本《了凡四训》,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训》是一本劝善书。该书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讲述“趋吉避凶”的方法;强调命运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积善累德,谦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够求得福报。书中分四部分组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之说”。首先,了凡先生在15岁时,偶遇慈云寺孔道长。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从此坚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自从拜访了云谷禅师后,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说。从此开始积功累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启。”等等。并于六十九岁之时,他给儿子写下家训:《了凡四训》。

“改过之法”。通过三个方面“发耻心”,“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发勇心”来改过。在没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须改过,将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彻底改过,纵然修善了,也会使得善中夹杂着恶,其功难显。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人只有知道自已是谁,应该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使之成为“有心人。”“积善之方”。通过十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并从善的“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等方面进行展开。且对“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等方面进行细述。其经典语句有“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等。强调人要以慈悲为怀,与地球上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不可以自我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资源。

“谦德之效。”《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与天地的运行规律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效法自然,修身养性,就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吗?我用“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句话来与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来,对《了凡四训》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心得四: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近日,我阅读了《了凡四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07:57 | 只看该作者

了凡四训心得体会(2)

如同聆听圣人教诲,收获甚大。

《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人)所撰写的一部教育儿子的四篇家训,分为“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集中概括总结了我国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思想的精华,由于清代及民国初年的高僧贤德们的推崇、印行,在民间广泛流传,对我国民众的人生和道德实践发生了重要影响。

“立命之学”中提到了改造命运的原理有两个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断恶。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论转变为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即在生活中不断的行善,而不作恶事,他的这种转变也正是信仰的转变,从信仰宿命论而改为信仰福善祸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观。

“改过之法”,就是不仅要积极为善,而且还要知非改过。了凡先生将改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从事上改、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并且论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从心上改,意思是说因为人们有不正当的思想才会发展成千万种过错,一个人如果能净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灵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会犯错误。这是了凡先生论述改过的最高境界。

“积善之方”,即积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运不仅要改过,而且还要积善。在积善方面了凡先生划分了十条标准,即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如果能做到这几点,我们就可以具备这世间各种品德。

“谦德之效”讲的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本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谦虚获益”的普遍性,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通过了凡先生的经历,有两点我感触颇深:

一、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满信心,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处处为他人着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个人若对人刻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必将遭致灾祸,即使眼前有福报,福也会折损消亡。即佛门讲究的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的生起,都是业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恶报应都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因此,要培养善良之心,多行善事,这种光明正大的心念就会主导人的身心,邪恶的念头就无法乘虚而入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当意识到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要立刻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二、知非改过须具三心:一是知耻心,二是畏惧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发耻心。人能够知耻,就不会起妄心,动恶念。我们做人处事时刻要谨慎,要反省是否对得起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亲人的期待。

第二要发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没有畏心,又不知耻,什么样的坏事都会做出来。平时我们在工作、生活、处事中要敬畏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这是铁规,须深知触碰各项规章制度高压线的后果严重,教训惨痛。

第三要发勇心。有过当下就改,无须迟疑。发勇心改过就须痛下决心,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


心得五:了凡四训心得体会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我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全书共四篇,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方、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

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鲁花,让我有机会知道和学习《了凡四训》。刚开始的时间,我有一种抵触情绪,以为那么浅显的道理早已熟知,等到学到一半的时候,我才真正的用心去理会。既然有那么多人去学习,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兰州的那天,我盯着我碗里的拉面,我意识到原来缘分无处不在,我吃过的每碗拉面、读过的每一本书、相遇过的每一个人,都是缘分。

在开篇,主要讲的是立命的学问。周总理在抗战时期回到家乡祭祖的连根养根情怀真切的诠释了立命有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不论富贵贫困,亦不论漂泊他乡还是安守乡土。人的命运由先天注定,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积德行善,我们的命运将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作恶多端,即使命中富贵,而现实也会穷困潦倒。有一句励志的话说得很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犯过很多的错误,有时就没有考虑再一次遇见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导致了二次吃亏。总是以为自己敢于承担责任就可以了,当从学校跨入到社会职场,知道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知过改过,善莫大焉。认识到做错是不应该的,是羞耻的。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管我们藏得多么掩饰,没有别人看到的沾沾自喜,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的良心在颤动。在怀着羞耻心的同时必须有着必须改过的决心,每一次大的错误都是在自己平时不注意细节的累积下酿成大错的,而每一次在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总是倔着脾气找理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做到。

智然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在阳善和阴德之间做了鲜明的陈述,告诫我们在生活中乐于行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便是大善。在与人交流时说脏话,与人一起吃饭时不讲礼仪都是不善的。长存着帮人的心,用德行渡人渡己!

《了凡四训》的文眼在最后的篇章—谦德之效。满招损,谦受益。真正的从内心做到谦虚很不容易,谦虚不只是善于说我错了和对不起,但常说我错了和对不起是谦虚的基础。谦虚的途径有很多种,知过改过、知恩报恩、敦伦养份和扬正气化怨气等都是谦虚的表现。从它们的表意来审视自己,在生活中以此为标尺。化怨气是自身现阶段最欠缺的地方,在与商超各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心里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怨气,感觉有些人总会在为难自己。希望在以后我能真心用感谢的心对待他们,感谢他们让我快速的成长,感谢。我也感恩那些从内心里为我着想、帮助我的人。

《了凡四训》告诫我们,首先应该有我帮你、我错了的念头,有真善美的念头。体魄是短暂的,思想是永恒的。就像稻盛和夫经验思想的成功案例一样。从思想根源上有善的念头、谦的念头,从而支配我们的行动。行动上的有所改善是我们的目的和结果。生活怎样对待你我就看我们以什么态度期许我们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勉励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14 10:46 , Processed in 0.21110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