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雷雨前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文一:雷雨前教学反思

1.学生能迅速拎出全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能力有提高。

2.教学思路与写作思路有区别。教文章不一定都用平推的办法。要在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构思布局。要考虑制定运用教材的最佳方案。教这一课文先拎最后一句,效果是好的。

3.有的学生能联系阅读过的高尔基《海燕》中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剖析对暴风雨的渴望时,引用了郭沫若《屈原》中的“雷电颂”。课外阅读重要,能帮助与促进对课内精读作品的理解。


作文二:雷雨前教学反思

有幸参加了今年的县级优质课评选,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对教育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对新的教育理念有了一次较为正规的实践。

得知是讲《雷雨前》这一课后,我就积极准备,研究教材,制作课件,终于等来了评选这一天。

一节课下来后,我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留有遗憾或者不足。

面 对一群陌生的孩子,我通过课前的活动和课上的鼓动,学生的积极性算是鼓动起来了。把学生分成A\B两组,竞答的方式运用的也较为成功,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的 也较为顺畅。但细细思量不足也挺多。为了避免时间紧张,分析闷热的画面滑向象征手法这一环节有些太仓促,这主要还是缺乏锻炼,以后还要多出去讲课,多历 练,多学习。还有就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把一个已经说过的问题再重复,又重复,会影响学生思考,这方面,我听其他老师讲课时,也能感觉到是个毛 病,自己讲课却也不能避之。另外,语言不够精炼,讲课时说话太随便,以后还须多读书,增加知识内涵。

可能还有许多缺点,请武老师多指点!我会继续努力,力求上进!谢谢!


作文三:雷雨前教学反思

本学期11月23日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雷雨前》,给八(1)班上了一节课,却感到十分吃力,上课时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小动作,但是他们对学习是心不在焉、闷闷不乐。询问其他老师他们也有同感,教师们一致认为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这样的。

我觉得所谓班级的学风是一个集体长时间形成的习惯,学生在班级的可塑性很大,教师完全可以调控这一切。与其没有效果的上课,不如痛痛快快先用一些时间改变无效课堂。

我此后的几天几乎没有上课,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谈心,主要谈对同学们给我的印象,当然都是对他们正面的肯定,谈两年后我们的处境,谈课堂上我希望可到的情况······通过谈话我和大家的距离拉近了,课堂上同学们轻松了。我觉得取得了一大进展。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每天上课之前要求学生集体大声宣誓:“我能大声发言”。课堂设置一些容易的题目让同学回答,我积极搜寻同学的反应,制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回答,并且及时给予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肯定和表杨。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加入他们的讨论。这样课堂气氛明显改变。我还在课下找学生谈心,激励学习的信心。每次班会把班级的学习气氛作为一个方面,表扬一些表现积极的同学。这样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了,上课不仅学生轻松了,教师也感到有劲头了。

由此,我觉得要想上好课,制造魅力课堂,教师必须用心营造自己的课堂,把合理的新颖的教学设计和个人的魅力糅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热爱课堂、迷恋课堂,做到事半功倍。?


作文四:雷雨前教学反思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给他们介绍了本课的写作背景,尤其是当时的社会,讲到中国领土已被日本的铁蹄践踏,而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是抗日,而是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剿杀。因为本课的写作时代比较特殊,所以,我首先介绍背景。

学生在课下的时候已经预习过生字词,所以没有放太多的时间。接下来,我采用师生分段读的方法,对本文进行第一次朗读,在读的同时矫正读音。等读完的时候,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大家都找到了,是文章的最后一句。

然 后是第二次更深层的读文章。这次我们继续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我让学生去回忆想象自己在夏天特别是炎热的闷热的夏天的感受,带着生活体验来 感受作者的描述。当讲到汗水像胶水一样时,我问他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在这个时候插入时代背景,联系到当时的人民的生活,内忧外患, 民不聊生。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就像是“灰色的幔”一样笼罩着人们,使人们呼吸困难。这个时候最需要什么?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最需要革命者,于是来了一个愿意打 破这个灰色幔的“巨人”。幔很多次才被划破,也说明反革命势力依然强大,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

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我联系到了去年讲过的高尔基的《海燕》,海燕呼唤暴风雨,而这一课一直在渲染闷热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1:39:42 | 只看该作者

雷雨前教学反思(2)

呼唤革命者。这样对比来读,很多东西学生就明了了。

最后讲了什么是象征手法,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象征手法。在讲象征手法的时候,让学生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花儿象征美好的事物,太阳象征着光明等,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相似性。并且让学生当堂练习说一段话,效果还不错。

其实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预设的,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任务的时候,需要随机应变地来调整教学,不能照搬照抄,这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文五:雷雨前教学反思

(1).学生能迅速拎出全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能力有提高。

(2).教学思路与写作思路有区别教文章不一定都用平推的办法要在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构思布局要考虑制定运用教材的最佳方案教这一课文先拎最后一句,效果是好的。

(3).有的学生能联系阅读过的高尔基《海燕》中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剖析对暴风雨的渴望时,引用了郭沫若《屈原》中的“雷电颂”课外阅读重要,能帮助与促进对课内精读作品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3 03:06 , Processed in 0.18211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