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1: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今天在四四上完这节课,感觉很不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想的很周到,可就是课堂效果出不来,与预想的差距深远。整堂课下来,感觉平平,没有什么感觉,改引起争议的地方没有引起争议。该有疑问的地方也没有了疑问,似乎很平淡,学生就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听完课就完事了。我思前想后,还是这堂课的设计有问题:

1、课题出现得太早,太别扭,不是很顺理成章的下来的,出现之后,学生也没有引起疑问。

2、整个比较部分,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在一个讲解的不是很清楚,关键是课件中没有声音的不分怎样讲,老师问,怎样让鼓发声,同学们会想各种方法让他去发生,他不会想到用力按不发声,为什么?他更不会想到。

3、怎样引出振动一词,这部分,掉了,没有让学生具体的去描述响的时候怎样,不响的时候怎样,只有学生尽情的去描述鼓、直尺、皮筋发声音时的现象,才会慢慢引出振动一词,最后老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更细致的去想一想的话,我想出现的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点。


反思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课。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各种方法制造声音,再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理解了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得到以下启示:
   
1、学生是前提:
   
我们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哪里?学生是否储备了参加新课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技能?课堂中有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一堂课的重难点,做到以学生为本。
     
2、面向全体是根本
   
学 生的认知起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且有时这种差异性很大。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教学呢?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出发,我们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 知起点,分析哪些起点是同一认识水平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适当兼顾好个别起点,尤其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 的时机,引领学生,使之深入研究,将活动推至高潮。

3、驾御课堂是关键

教师对教学起点的预设还需要在课堂中得以检验和 完 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灵活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不断提高把握教学起点的能力。教师要对教材深入挖掘,灵活处理课堂问题,要 能在课堂上充满智慧去引导学生,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会起来,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反思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教研课,我上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在多次试教和组长董鑫姐的精心指导下,使我的科学课一次比一次进步,最终能顺利的上下来。对此过程颇有感受,以下是我的过程的一点反思。

课堂一开始就很顺利,中间过程我也按照前几次所改的,尽量上好。一堂课下来,比我预想的要好。而且学生反应很不错,老师上课也感觉比较轻松。对此我想这堂课之所以相对好一点主要是这几点做到了。第一,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对重难点的把握也更准了。知道学生哪里会出现理解差错,比如在让学生观察发声时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对比观察。否则学生只会停留在让物体发出声音这个阶层。第二,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对课堂的导入也好还是在设计的一些活动也好,都是学生能够凭自己和同伴的合作,并顺利完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氛围也很热烈。当然这个班里的学生也很聪明,很活泼,他们有很多精彩的发言。也使这样的一堂普通的课添光不少。第三,精心设计的板书,让学对概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堂课上要学生理解振动这个概念,最初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看书的,但是这个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概念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体会概念形成的过程,这样才会学的好。当然这是组长的指导下的板书设计,学生很快就能从板书中体会出振动的意义。

当然了,这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出现了许多细节上的漏洞。首先是实验设计不够到位,在音叉实验中,不应该把音叉座拿掉了让学生直接拿音叉,影响了音叉的发音。当时我只考虑拿着音叉座会不方便实验,没注意这样会影响学生听音叉声音。在得到振动的概念后,老师追问了一句“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没有把振动联系在一起,只是回答说“声音是敲打(力的作用等)产生的。”而我当时就是想到要让学生说到振动,然后我就可以板书箭头。于是我反复强调了,当然学生是聪明的,很快就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但我没有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事后组内评可后才发现,当时学生这样回答时,我只要把钢尺用力的弯曲,问“老师,用力了,你听到声音了么?”这样的一个小环节就可以马上使学生纠正想法,而引到振动上来。真是水平有限呀!

总之,课是上完了,感觉轻松了。但是想想过程真是不简单。这次的教研活动真的锻炼了我,至少给了我更大的自信。一堂好的课是要从一点一点做起的,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要说好每个字每句话。要多听取前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要多钻研,只要自己努力了,没有上不好的课。


反思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先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 然后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观察实验活动,从而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两个方 面: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 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气球皮、纸片、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26 11:29:58 | 只看该作者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2)

激发了 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初步建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概念后,又借助镲,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最后提供音叉让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 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尝试打造“自然而生“的科学课堂。

(1) 假设验证,揭示前概念。前面在听声音、制造声音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 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学生在“制造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 础上的。

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突破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物体。

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刚才的一组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引导学生由关注造声方法转向发生物体,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3)巩固拓展,完善科学概念

由 于前概念的影响,实验后仍有少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 变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镲发声的过程,由于镲的持续振动,学生们发现当两片镲停止撞击时,仍然有声音。这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到 物体本身的变化,这一实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敲打、碰撞、拍打是产生声音的外在条件。” 接着让学生围绕“能使镲发声时突然停止吗?”设计反证实验,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时,学生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

(4)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 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 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指导。

同时在 备课、试教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前概念和思维过程、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 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前也不可能考虑的面面具到,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 不意的效果。


反思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能进入第二届禹翼杯教学竞赛决赛,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向师傅冯念老师请教讨论后,我选择了此次上课的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上 课前,首先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我对于所教内容在科学教材中的地位及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的要求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声音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世界的部分, 与光、电、热、磁一样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对于声音的概念,我们要明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等。其 次,分析学生,思考本课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本课需要在制造声音的产生活动中培养和引导学生归纳与反证的能力,如学生观察到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时的现 象时,让他们描述尺子和皮筋是怎样运动的,从而归纳出引出振动的概念。在思考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时,看看让发出声音的物体停止振动时是否还有声音,从 反面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使结论更具说服力。从而达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科学课程的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 究 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本课中,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我以声音的旅程为主线,以“听觉盛宴”、“挑战无极限”、“声音加 油站”等形式贯穿其中,让孩子们带着目标、在兴奋和紧张的氛围中开展声音之旅。实验前,通过投影显示实验器材,并且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听到尺子和皮筋的 声音,为什么?使学生思考要让物体发出声音需要提供一个力,然后我在给尺子和皮筋一个按压的力的演示中,进一步质疑:是不是给物体提供一个力就能够发出声 音?以期使学生顿悟:光给物体提供一个力并不一定能发出声音。接下来,出示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在汇报过程中,学生回答 一个问题就追问一个问题,直到他们明确接下来的实验应该怎样进行。如学生提出可以通过摔、敲、碰撞、弹动、拨动等方式使尺子和皮筋发出声音,但有些方式不 利于观察现象,于是提问:有哪些方法可以观察到尺子和皮筋单独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实验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 橡 皮筋、小鼓、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实验中很快发现“尺子上下弹动,皮筋左右摆动产生声音”,稍加点拨,帮 学生建立“振动”的概念。学生同时还发现,物体停止“弹动或摆动,声音消失”。随后进入挑战第2关,利用提供的材料“怎样观察小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实 验还不过瘾,最后提供专门用来研究声音的仪器——音叉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进一步感知“振动产生声音”,对于振动现象不易观察到的物体可以借助其它物体的 振动反推原来发出声音的物体有振动产生,而且这种振动是可以传递的,为《声音的传播》奠定基础。

整堂课下来,我感觉比前几次试教效果好 些 了,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也充分结合了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瑕疵,如在听觉盛宴后没有对学生进行前概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反 馈;教学方式还不够大胆,选取的实验材料可以更丰富些;科学用语不够准确,随意性比较大,即科学素养有待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个人感觉需要着重改进的地方。

课堂虽然没有名师那么精彩,但这是经过多次试教,组内陈学伟老师、何鑫老师、王达旭老师反复提出宝贵意见,师傅冯念老师给予适时点拨以及刘扬老师提供试教班级,才使我收获了更多的进步。在此一并感谢!

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知道自己的实力。不真正进入赛场,你不会清楚前进的目标。也只有真正进入赛场,才能激励前进的步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8 13:01 , Processed in 0.34009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