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时间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3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反思一:时间教学反思

注意创设活动情景,使知识的呈现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新教材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相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作息时间情景中引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

让学生在合作中想,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是爱你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本课时学生第一次认识钟表,内容新、知识点多,容易形成以教为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为了充分体现性的教学思想,本课设计的几次联系,都以集体参与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创造空间。

在这堂课中,教师进行了有层次的练习,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多向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立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

需要改进的方面:

作为教师,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合理地安排。本节课有2个知识点,尤其是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教师可以将此内容作为独立的一节课来教授,这样,学生对该知识掌握的效果可能就会更好了。

课堂教学的反馈不够全面,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当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将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其他学生进行整理回答。

拓展题难度过大,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虽然有学生能够理解,并且能表达出来,但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拓展的内容可以稍作调整,如:让学生认识电子钟,以及电子钟的表示方法;给学生没有数或者只有3、6、9、12这4个数的钟面,让学生看看这些钟的时间,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反思二:时间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认识几时几分,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时=60分。这部分教材编排上有两大特点:1、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材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用直观的图画来呈现知识。在引出“1时=60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中1小时里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范围进行比较,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3、我充分运用了课件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以降低达成教学目标的难度。课件的使用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为学生知识掌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体验教学学内容,又为目标达成,提供需了扎实、有效的形式。

教学认识钟面刻度时,让学生使用自己的钟表实物,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掌握和认识钟表及本课的概念。学生可以观察到钟面内部是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钟面外部对应大格有12个数,让学生通过5个5个数去填数,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钟面刻度的结构,告诉学生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一小格是1分钟。通过课件的操作,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刻度1表示的两种含意:当它表示时针的刻度时,它表示“1时”,当它表示分针的刻度时,表示“5分”。达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

接着从认识时、认识分两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用5分5分数的概念,为认识时间这一教学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时与分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观察钟表上的刻度,说出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多少小格,每个大格的刻度所对应的数表示什么。教师可先对学生说明:时针转过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过1小格是1分钟。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分针转一周,共转过了多少小格,是多少分钟,为引出“1时=60分”这一教学目标做好铺垫。最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教学中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有多长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学生跳绳、有的抖空竹、有的写字、有的读课文、有的写口算……这一环节的设计符合小班空间大、人数少的特点,给学生创造了自我展现的空间,这是大班教学无法达到的,并体现小班化的个性化发展。此外本环节中教学设计,我结合了多元智能理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活动。如:写字好的同学写字、口算速度快的口算、肢体活动占优势的学生跳绳、抖空竹……为目标达成度的高效实现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练习设计,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练习,巩固了本课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达成了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体会到了身边的数学。

本节课教学方法的采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力,同时注意德育渗透。主要体现在:第一,多媒体的使用,使原来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第二,教师注意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探索知识的动机,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体验了用数学的乐趣。如,练习十五的第1题,通过配乐、画外音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三,能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里,教师多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次给他们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最后由配乐朗诵结束全课,巧妙地进行了德育渗透。

学生要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要通过自主、探究、协作等有效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实效的结果。而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达成度就必须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节奏,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堂有效率的课堂教学。


反思三:时间教学反思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几小时,几分钟,钟面上的某个时刻等。对于时间的换算和经过时间的计算学生学习还是比较难,特别是经过时间的计算,要逐一层次的理解很重要。

本次反思先重点就来谈一谈经过时间的计算。教材中安排了简单的求经过的时间的例题,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分段时间的计算,所以课后思考中认为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分层次教学。求经过的时间是比较简单的,就是要抓住“后一时间——前一时间”,那么在教学时可以分成第一层次求7:00到8:00经过多少时间,第二层次求7:30到7:45经过多长时间,第三层次求8:40到9:00经过时间,最后是求11:40到12:05经过时间。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从简单的减法:只看几时大数减小数到只看几分的大数减小数,再到几时几分到下一个整时的计算方法,给最后的分段计算打下基础。这是学生第一次计算时间的经过,因此看钟面数格子的方法和算式的方法都要求孩子掌握。在本次的教学中教学了数格子和算式方法但在教学11:40到12:05经过时间时只介绍了数格子方法而没有提出分段的算式方法,没有为以后的时间计算打下基础,在这段教学中应让孩子明白先计算11:40到12:00经过了多长时间,再想12:00到12:05经过了多长,把两个时间加起来就算出来了。让学生学会分段去计算经过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就容易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时刻与时间的概念上比较模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平时生活中所说的2小时指的就是经过了2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但在书本中都统一成了2时,例题中的2时=(  )分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那么在本节课中如何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是否需要具体提出让孩子来理解也是我比较困惑的。尤其是在本次教学中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了把时刻看成从零时算起的经过时间从而来进行计算。我在课堂上是马上给予了否定,但是课后也有老师提出有些教学杂志上介绍了这种算法,在第一次出现时间的计算中就出现这样的计算方法是否会给学生对于时刻与时间的概念混乱,都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练习部分,设计时,我尽量地想做到习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具体情况看,学生的参与面还是不够,也就是应该让大部分的同学都有练习的机会。比如可进行一些小活动,如一个同学说前一个时刻,后一个同学说出与前一同学时刻相隔20分的时刻,这样,同学们就可能会有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在玩中学。同时,教师应该即时抓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闪光点,进行一步拓展,或给于肯定和评价,会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7 02:24 , Processed in 0.1647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