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嘻皮客娱乐学习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篇一:《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第二次开放周活动,怀着忐忑又憧憬的心认真准备着我所要教授的课,积极面对着即将面临的挑战。我所选的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感怀革命精神的文章,对于不了解长征背景的孩子们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力求达到在理解课文故事的情感基调下,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以一个课文背景为导入:“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就是——过草地。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而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负责殿后,连野菜也找不到了,彭德怀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自己的目光投在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上。”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我便引入大黑骡子,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大黑骡子,从而让学生推出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也注重从简到难,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首先先让孩子们找到彭德怀下命令的句子;紧接着再读课文,画下令你感动的句子,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层层递进,感受爱与不舍的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分角色朗读;最后第三个命令,在“怒吼”中读出爱的涌动与壮烈。
           在“爱”这个前提下,我设计了“彭德怀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何又要杀”;“既然身为军团长为何一个命令要一而再,再而三的下”;“ 战士们既然饿得昏倒了为何不杀大黑骡子”这三个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思考,拆开一个个矛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于是乎,在解决矛盾的同时,自然而然明白了: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是他更爱战士们,即使这是一匹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骡子,一匹忠心耿耿的骡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人物特征,我还抓住彭德怀、老饲养员、方副官这三个人的活动表现,抓住每个人物的描写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行整体的感悟。最后整合每个人物的特点,适时引导学生由体会一个人物的情感,从而延伸到理解他人的感情触动。比如我设计这么一个环节:在第二次命令后,大家等待方副官长杀大黑骡子的枪声。然而枪声没有响,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时间的等待,于是设计了一个层层推进的“感情升华”:方副官长你为什么不开枪!方副官长你还在等待什么!方副官长这可是军团长的命令你怎么敢不执行!从这里学生便知道了副官长不忍心杀大黑骡子,在这个时候老师适时引导——而彭德怀呢?他也舍不得杀,但是大黑骡子不得不杀。从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既能亲身体验,又能强烈的感受情感的冲突,所以一举两得。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课文难度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学生基础也不好,那么如何引导他们顺利的配合我,并且了解课文内容,充实好自己,是我所要思考的。整体来说,整节课上下来孩子们表现有明显的进步,我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
           在学生情感培养上,我过于关注课堂上所谓的“正轨”,却常常忽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一扫而过,然后都是由老师来总结,没有让学生发挥主动意识,没有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形成了懒惰心态,没有课堂的紧张意识,依赖老师,而不积极去思考。所以学生朗读不到位,并且课堂也不够活跃,学生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故事当中。同时在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在对学生的回答上,老师也没有很在意其中的“韵味”,比如学生出现了说大黑骡子是畜生,我没有纠正应该是“牲口”会更贴切;也比如说彭德怀和战士们殊死拼搏,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强调“殊死拼搏”是用在敌人身上。这些情况都会误导学生,造成不好的延续。这都是源于教师自身没有养成高度的专业意识,以及没有纠正学生小错误的习惯,导致在课堂上学生说错了,老师都没有发现。因此学会养成关注学生的细节,不管是生活细节还是学习细节,这都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所体现的,我必须要学习,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这节课还有一个较大的遗憾是,我依然没有较好的引导后进生融入到这个课堂,主要是没有引导好后进生定位自己,所以也让学生渐渐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通过这一次开放周的“洗礼”、在讲授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也因为老师们的指导,也看到了自己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我知道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地充实,学习更多的东西,需求总在改变,自己若是满足于现状,“进步”又该从何而来。这一次开放周的学习,将是我迈下成长之路的奠基石。
         
       
        篇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在学校组织的教学大过关活动中,我教学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在教学第二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自学要求;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竟然杀了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究竟怎样呢?(要求:读读、划划、想想、议议。)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组织交流、汇报
                4、小结;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厚谊,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份爱意传达出来吗?
                5、讨论;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
                从下面的语句中我们读懂了彭德怀更爱的是他的战士们,万般无奈,只能杀了大黑骡子。
                A“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B“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对战士们的爱。
                
              教学完毕后,总觉得有点不尽人意。反思了一下,有以下几点思考。其一,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环节已经深深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上都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设计的两个大问题“为了解决饥饿的问题,彭德怀杀了大黑骡子,你认为他对大黑骡子的感情怎样呢?”、“既然彭德怀那么的爱他的大黑骡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杀大黑骡子呢?”贯穿整节课。而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着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少了自己的发现。其实他们每一点微小的发现都是可贵的,星星之火却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进取欲望。也许正是有了今天课堂上的这些小发现,才会有以后生活中的大发明。其二,朗读指导未能尊重学生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例如教师指导朗读时,先后提出“要读出对大黑骡子的爱。”我们教师已经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应该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主对课文感情的体悟过程,使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培养受到束缚。我觉得今后课堂上应启迪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感悟到应该怎样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其三,课堂上我也试图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流于形式,未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学生最后的汇报仍然是自己的理解,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这样既浪费了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篇三:《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所有的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显示出彭德怀同志热爱战士、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面对课题质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有怎样的感情呢……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候其实也就解答了审题时学生的一些疑问。
               紧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找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词句。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战士们的艰难处境,感悟彭德怀的内心世界和高尚情操。同学们分别找到了相关的词句,重点对“抚摸”、“念叨”、“塞进”、“凝望”、“缓缓摘下军帽”、“推开肉汤”……等词语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切实感受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无以言表,一个军礼表达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最崇高的敬意。同时,我让我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过类似的心理感受。很多同学谈到了自己家饲养的心爱的小狗等小动物惨遭不幸的伤心之事,感情之深,溢于言表。很显然同学们已经能准确把握碰德怀对大黑骡子之爱了。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彭德怀更爱战士的深情。“看着战士们因饥饿而一个个倒下,彭德怀内心十分焦急,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只有杀坐骑给战士们充饥,以解燃眉之急。”……同学们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面对这严峻的情况,彭德怀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爱大黑骡子,但是更爱战士们。
               课文体现了一个字,那就是“爱”: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有一个矛盾,“杀”还是“不杀”大黑骡子?这个矛盾外在体现在彭总和战士们的意见相左,内在表现在彭总内心的矛盾斗争。让学生体会到彭总对大黑骡子的沉甸甸的爱更能帮助学生感受彭总对战士对革命事业的爱的厚重。教学的时候,抓住情感线索,体会矛盾斗争来感悟人物精神境界,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觉得还应当把握住一些细节,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人物。如“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嘴里”,这一个“悄悄的”,饱含了彭总对大黑骡子的爱。文中这一类的词句还有很多,需要去认真挖掘,变成资源。
               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已经较高了,我们感受人物的形象需要全面、立体。如何让人物形象立起来呢?我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根据搜集资料,来归纳总结,得出一个立体的彭德怀形象。同时,这也体现了多种渠道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精神。
         
        篇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p>       
             教师备课时所想的应是学生如何会学会,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变序教学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课中的教学中的运用。
             一 默读课文,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二 作者如何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
             生:通过写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情,表现了彭得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三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这种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08:59:31 | 只看该作者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2)

四 自己选择感受特别深的一段,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 交流。
             1、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说出喜爱的原因,师引导抓关键词、句体会--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插入点拨。
             2、 与发言学生有相同喜爱的同学进行补充,提出不同看法,进行课堂辩论。
             3、 师组织学生读有关句子、段落,帮助学生加深体会,理解感情。
             4、 引导说说其他几个段落。
             六 师: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文中那浓浓的爱兵如子之情。下面,我们听课文录音跟读,再次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变序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好处:
             一、 通过变序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我们不难看出在以上的教学中,教师没有给学生设置框框,没有以教师的喜爱而引着学生也去跟着喜爱,学生对文本的选择有充分的自由,对内容的喜爱有充分的时间感受,由于把学习的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情趣,有了内需力,学起来也就更投入。
             二、 通过以上变序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得到深入提供了机会。
             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会提供学生自学的时间,但由于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自学时往往较浮,较表面化,对问题不够深入思考,思考的面也较狭窄。 通过变序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的机会,从以上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某个问题或内容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讨论、互补、合作学习,使理解深入细致。
             三、 通过变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中心的领会,保证了自主学习的质量。
             变序教学往往总是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开始的,这就让学生明白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与以上中心有关的,使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较准,也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的质量较高。
             以上学习就是先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在文中所包含的感情,然后再让学生去找能表达出这种感情的印象最深的事件,使自主学习的开头就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p>        篇五:《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反思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红三军团过草地时,部队断粮,为了解决部队断粮的燃眉之急,彭德怀将军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杀掉给战士们充饥的事。大黑骡子是彭德怀将军最钟爱的坐骑,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彭德怀忍痛命令枪杀了他,这样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便展现在读者眼前。文章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高贵品质,赞扬了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设计这一课的第二教时时,我将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描写彭德怀深情、动作、语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作为教学重点,将“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感受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作为教学难点,并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中,在突破重点的第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在充分读、与文本用心对话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交流,说中悟,悟中读。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中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其后,引出疑问“既然彭德怀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又要杀他呢?”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当时的情况是“燃眉之急”,战士们的生命危在旦夕,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他只有舍小义,取大义。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彭德怀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人格魅力。此外,红军过草地的这段经历离学生生活遥远,所以我利用了电视剧《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体验那种艰辛、困苦。在教学枪杀骡子的这一感人片段时,我挖掘了“彭德怀向着写到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中“……”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写出彭德怀的心里话。此时学生能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展开想象,于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他们眼前,他们的思绪跟随文中人物融进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场景,真切地感悟到了课文的意境。此时,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过程,那“悠然心会,处处难与君说”的感受虽然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已完全为他们所心领意会。学生学到此,也就能自然领会到战士们能“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的精神动力来自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嘻皮客网 ( 京ICP备10218169号|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3797  

GMT+8, 2024-6-3 09:53 , Processed in 0.21078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